创造青春
共青团中央服务青少年发展
微信平台
2017年,吕梁市石楼县在灵泉镇岔沟村建设了“龙山海滨”易地搬迁集中扶贫安置点。 2019年,石楼县政府集中搬迁90个行政村至灵泉镇岔沟村扶贫。 870户家庭离开小山村,搬进楼房,成为“龙山水边”社区的新居民。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庄,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社区管理、群众融入、环境卫生等方面容易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共青团中央石楼县扶贫工作队(现更名为乡村振兴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学业指导、亲情陪伴、环境美化、就业引导、社区融入等需求帮助搬迁青年转变思想观念,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探索出一条有效服务搬迁青年的工作路径。
成立学业辅导项目组
解决社会各界的后顾之忧
搬迁小区建成后,部分移民子女放学后无人监管、课外学习无人辅导、课程难度加大而无法辅导等情况出现。工作组指导社区、县青少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社区学业辅导项目组,在社区举办“4点30课”,为孩子们提供课后托管辅导、素质发展、关怀陪伴和帮助。其他活动,重点解决移民安置问题,让社区无后顾之忧。三年来,828名青年志愿者定期参与服务,帮助青少年867名,开展“4点30分班”共计3654小时,服务社区青少年11582人次。为安置社区“青少年社区空间”配备图书、桌椅,改善社区文化活动环境,摆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杂志,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青少年。培育有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社区,鼓励青少年参与,强化生活中的社区意识。收集了解社区青少年的思潮、意见、建议、诉求,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
开展“亲情陪伴”活动
增强搬迁青少年的归属感
针对搬迁社区留守儿童青少年缺乏陪伴和关爱的问题,工作组通过营造“温暖”社区,增强搬迁青少年的归属感。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每月定期以团体生日会、读书会、节日庆典等形式开展“亲情陪伴”活动,除了日常的学业辅导外,特别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积极与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援团联合开展“心巢工程”,与县检察院无检人员、心理教师等专业人员合作,为社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改善因贫困搬迁带来的不适感缓解贫困,让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不再感到孤独。此外,为每个社区儿童设立单独的青少年重点服务账户,采取志愿者一对一关爱帮扶模式,提供入户、定期、定点帮扶,了解青少年需求,帮助解决问题。社区居民积极为孩子们赠送文具等礼物,供孩子们学习使用。
培养青少年绿色生活习惯
打造美丽搬迁社区
为了建设“美丽”社区,工作组以队员和志愿者为生力军,鼓励少先队员带领家人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工作组积极对接专业环保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帮助社区培养和建立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和监督,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安置社区作为共青团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重要抓手。开展“一日三少”相关活动,鼓励青少年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建立绿色积分兑换、荣誉称号授予等激励机制。实施“种子力量·金利环保”志愿支教活动,组织大学生组建支教团队,开展“我能做垃圾分类”、“创意涂鸦”等活动。截至2022年10月,累计对接环保组织6家,开展环保活动45项,积极动员搬迁社区青少年参与社区美化,同时也深入传播了环保意识深入青少年心中。
组织技能培训和辅导
解决社区青年就业问题
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团委、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对社区青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社区青年的求职需求。一方面,联系多家企业,在搬迁社区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求职青年“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另一方面联系义乌小商品城,组织来料加工负责人前往义乌。学习回来为搬迁社区的青少年提供指导和培训。同时与石楼县天健“互联网+农业”创业孵化园合作,为社区青年提供创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动员社区青年加入物业公司,探索“互联网+农业”创业新理念。 “党员领导、农民就业、社区和谐”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培训社区青年780名,推荐就业岗位158个。
开展社区模型评估
促进居民融入搬迁新环境
针对搬迁社区居民不适应“新邻里关系、新生活环境”的现象,工作组支持团县委成立石楼镇社区团工委员会和龙山水岸社区团工作委员会。联合物业、居委会等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从孝敬亲人、遵守法律法规、“五好”家庭、环境明星五个方面在社区开展模范评价和志愿者标兵。依托社区居民产生的30名“青春致富”项目志愿者,开展情况分析、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通过“小手牵大手、树立榜样”的方式,有效促进社区居民逐步改变以往的农村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