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拓展内容新旧有别,买二手书就该被“区别对待”?

时间:2024-10-20 阅读:3 评论:0 作者:admin

10月16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指出,《宪法》教材包含46个付费二维码,总成本超过书价,引发广泛讨论。尽管在书籍中添加二维码以提供额外资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本次事件争议的核心在于“新书免费,二手书需额外收费”的规则。正版新书的用户可以通过书封底的防伪码免费获取书中所有附带知识点。但如果学生购买二手教材,由于防伪码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码,无法解绑,因此无法获得完整的教学体验。这与传统购买和使用纸质教科书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不可避免地让一些教科书的使用者认为出版社“丑陋”。

对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回应称,网络上流传的消息存在误解。新书可绑定相应内容的二维码免费浏览。这也是保护正版的一项措施。平心而论,对于出版商来说,要求用户绑定防伪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版图书泛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让出版商更容易追踪识别盗版教材。然而出版商的利益考量并没有消除公众的疑虑:说到防盗版,非新书用户和盗版用户一样吗?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来防止教科书被盗版,而不是伤害正版二手教科书的购买者?对于防伪码的使用,为什么不能实现解绑和重新绑定呢?要求学生想要使用增值内容就必须购买新教材真的合理吗?是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图书部分内容还是附加服务?二手书也是大学生买的,怎么能区别对待呢?

无论出版商的真实初衷如何,新书与二手书的“差别对待”,客观上让二手教材的使用者陷入了无法充分学习知识的困境,进而起到了鼓励作用。用户购买新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增加出版商的收入。但由于其经济性,多年来购买二手教科书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经济不富裕的大学生的普遍做法。它不违反任何法律,也不侵犯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了自身利益,让这些大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这难免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手车_二手_二手车平台

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集中在一个问题:公益教材和经济效益之间,哪一个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教材本质上承载着公益性、普惠性的重要责任,其核心价值在于追求更高的社会效益,而非纯粹的经济效益。但在这种情况下,一手教材和二手教材内容获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与教材的公益性发生冲突,由此引发的公众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现象。

对于需要选修多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一本新教科书的价格似乎并不昂贵,但购买所有课程的新版本可能会造成经济压力。为了减轻这种负担,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购买二手教材也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出版社欲再次对二手教材收费。如果价格再低点就好了。然而,对于一本原价仅为47.8元的教科书,二手书用户必须额外支付138元才能获得与一手教科书用户相同的体验。这种情况更让人难以接受。

此外,教科书上的二维码对与其相关的材料具有隐含的“认可”作用。在“别人学过的我没学过、我学过别人学过的没有学过、所有书本都是重要知识点”的焦虑驱使下,学生往往倾向于扫描这些二维码来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二维码背后的内容很难说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更像是使用课本的“刚需”。出版社自称的二维码设置“本来是为了保护版权”和打击盗版图书,结果却给购买正版二手书的学生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和负担。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知识收费”的情况,内心感受复杂而微妙。一方面,知识收费并不违法。我们知道,这些资源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的成本。合理收费是对知识创造者和平台运营者尊重的一种补偿。但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来说,各种开支的积累可能会构成相当大的负担。以CNKI为例,如果学校不合作,下载一篇期刊的费用至少为每页0.5元,一篇硕士论文则高达7.5元。更麻烦的是论文完成后检查是否抄袭需要花费大量费用。有网友调侃:“毕业后检查抄袭,运气好的话只要几百块钱,运气不好则往往要上千块钱。” “尤其是当学校不与资源提供者合作时,学生陷入“两全其美”的困境,不免感到无助和沮丧。

教材增值资源“新旧分化”的现象,不仅触及版权保护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引发了公益性教材如何兼顾社会经济的深刻思考。好处。如果公众误认为“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无疑是浪费时间和损失。出版社在保护自身权益、打击盗版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经济压力,避免将本应普惠性的知识资源变成追求知识的障碍。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10/4757/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