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购车后下午车辆降价万元引热议,买家如何不吃“哑巴亏”?

时间:2024-09-26 阅读:4 评论:0 作者:admin

近日,“一男子买车 下午车价降价1.7万元”成为热搜,原来,陕西西安一男子在4S店精挑细选买了一辆车,可还没等他把车开回家,车价就降了一万多元。

“我下午5点签的合同,但他们实际上下午3点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调整了价格,却没告诉我。”该男子质疑销售人员故意“屏蔽朋友圈”不通知他。销售人员回答说:“屏蔽了所有客户,不是个别客户。”该4S店营销总监称,“其他客户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我们已经向厂家反映过了。”

此事引发网友普遍热议:“别说了,我也被骗了,买了一个星期就出新车了,便宜了2万块钱,车内还升级了。”“发布会都开了,不宜签高价合同。”“建议国家出台法律规定,一周或者一个月内降价超过一定比例就要赔偿。”……

《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近年来,在汽车、房子、手机等大件商品的评论栏中,不少消费者抱怨:“亏了!买了就降价了”、“前一天买的第二天就降价了,好不容易抢到促销品,促销结束后价格还在‘打折’甚至更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此类商品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有的商品不到48小时,甚至24小时内价格就相差很大。

受访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应了解商品的历史价格,避免被商家的“跳价”误导,并查看商品是否明码标价,尽量与商家签订价格保障协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果你知道降价但没有通知我们

涉嫌欺诈,须退还差价

据介绍,王先生决定购买某品牌的一款混动车型,这款车官网售价为13.28万元,经过各种优惠后,裸车价为10.72万元。当天下午4点左右,王先生支付了首付,5点左右办理了分期付款,7点左右开车离开。回到家后,王先生查看朋友圈发现,当天下午4点左右,该品牌另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在朋友圈发文称,这款车的新款车型正式上市,他看中的车型官方售价已降了1.7万元。

王先生到店里向工作人员寻求解释。销售人员称,新旧车配置基本一致,他们不是故意屏蔽王先生,而是屏蔽了所有客户。该店营销总监称,作为经销商,他们绝不会隐瞒车辆官方降价的消息。“厂家3点左右公布,客户4点左右开票,车子卖出去时,我们并不知道新款的信息,存在时间差。除了王先生,之前还有其他订车没提车的客户,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我们已经将此事反映给厂家,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一个让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

对于商家的此类行为,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分析称,如果经销商在未接到厂家通知的情况下就将车辆出售,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如果已经知道新的价格政策,却利用时间差继续按原价销售,那么这显然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还差价。

“如果经销商明知厂家已经大幅降价,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继续以原来的高价销售,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严重的话可能构成欺诈。”陈银江说。

多位接受采访的律师认为,商家的这种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车辆买卖合同。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饶炜介绍,车辆买卖合同自双方签订书面合同时成立。合同成立后,如果卖方在3点发布会时知道降价已经确定,但在5点签订合同时不告知卖方,应认定为采取欺诈手段,故意隐瞒真相,使客户产生高价购买的错误意图。这样的买卖合同应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

“如果经营者故意隐瞒车辆真实状况等重要信息,导致消费者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消费决策,经营者就涉嫌欺诈。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另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时,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费用,或者与经营者协商退还差价。”北京观韬中贸(青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杰说。

但退还差价需要和经营者协商。饶伟提醒:合同解除后,视为双方不再存在合同关系。除非经卖方同意,否则消费者当然不能以折扣价向卖方购买另一辆车,当然也不能以退还差价为条件要求卖方继续履行合同。

但他们也指出,如果卖家不知情降价,那么只有在卖家明确承诺价格保护的情况下,消费者才有权要求“补偿差价”。

“对于线下购买的汽车、房子等商品,如果经营者与消费者签订了价格保障协议,在价格保障期内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申请补偿差价。如果没有签订价格保障协议,价格下降是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的,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经营者也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及时解决消费者的诉求;如果商品属于快速消费品,经营者为了促销产品而合理降价,这种行为属于合理,消费者不能获得补偿。”李杰说。

尽管商家有定价自由

我们还必须遵守法律界限

现实生活中,除了车辆之外,房子、手机、电脑等大件物品也有可能被“抬价”。

记者注意到,2023年9月,某二手房交易平台中介费收取标准由房屋成交总价的2.7%统一降至2%,同时收费模式由买家单方支付中介费改为买卖双方共同承担1%。

支付了2.7%中介费的租客,已在社交平台上“晕倒”:“我就想知道之前签过合同,但没网签的,钱能拿回来吗?”“昨晚11点签合同就被骗了”“要是早等几天,能省十几万”……

在多个平台搜索“商品降价+投诉”“商品降价+大不公”,可以看到,不少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的手机、相机、运动鞋等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价。有网友反映:“‘双十一’在自营平台买了一台近6000元的相机,刚过保价期就降价10%”、“一台冰箱一周价格波动900元”、“一个炒锅4个月价格波动3倍,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几乎每天都在变”。

商家能频繁调整商品价格吗?陈银江认为,充分竞争行业的经营者有权根据经营成本和供求情况制定价格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经营者制定价格标准后多久不能调整价格。但前提是要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制定公平合理的价格制度,明码标价。一方面,不得采用虚假或者误导性的价格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比如,商品促销活动涉及折扣定价时,不能随意捏造商品的“原价”,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不能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不能将商品价格推得过高过快,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严禁价格欺诈规定》规定,价格欺诈包括: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以低价诱惑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高价结算;通过虚假折扣、降价或者比价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以欺骗性或者引人误解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明价格等价格信息;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完全履行价格承诺;不标明或者大幅降低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通过积分、礼券、抵用券、代金券等方式折价,拒绝按照约定折价等。

专家指出,一些商家经常使用折扣或“底价”、“最低价”等促销口号吸引消费者。“最低”二字是相对的,比较的时间和对象需要明确,比如与同类产品相比、与竞争对手相比,或者与企业自身的历史价格相比,以免误导消费者。商家使用此类促销口号要谨慎,消费者看到此类字眼也要提高警惕。

购买时比较产品

协商价格保证协议

个人车辆买卖协议_个人买卖车辆协议书_买卖协议车辆个人可以写吗

记者查阅电商平台发现,除了商家自律,部分电商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此类行为。例如,为避免商品短时间内价格波动,更全面地保障消费者利益,某电商平台推出了相应的“价格保护服务”。根据平台规则,消费者下单后,若平台自营商品价格发生变动,可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后,可按照提交申请时的商城价格支付,或退还差价。

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建立汽车、房子等大件商品的价格保护机制呢?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车辆一般没有估值机制,原因是买车是市场行为,价格波动较大,厂家和经销商通常无法提前知晓,因此很难提供长期的保值或估值。

饶伟也指出,对于这类大件消费品,销售者并不负有法定的价格保护义务。“价格保护机制并不是销售者的法定义务,不同商品根据其特性,其价格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大件消费品,比如房屋、汽车等,如果对销售者实施价格保护机制,由此产生的风险溢价还是会转嫁给购买者。”

对于网购商品刚过保质期就降价的情况,受访专家认为,这是市场允许的。

“网购商品一旦过了价格保证期,卖家的独立承诺义务也解除,若此后再次降价,不能认定商家恶意要求补足差价。”饶炜提醒,除部分特殊商品,如定制商品、生鲜易腐商品、消费者在线下载或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商品、配送的报刊杂志等外,其他商品自收货之日起7日内均可无理由退货。

为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专家建议消费者对商品的历史价格有所了解,避免被一些“破天荒”涨价的商家误导,也可以通过比价网站或平台的“卖家沟通”栏目多方比价,确保以最实惠的价格购买到商品。

陈银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时,首先应货比三家,详细了解商家的定价政策,根据产品销售渠道、机型配置、伴随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其次,在决定购买前应尽量与商家达成估价协议,比如要求一个月或半年的估价,要求商家做出报价承诺并写入销售合同。

陈银江建议,消费者如确实发现自己遭遇价格欺诈侵权,可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依法维权。如与商家无法达成和解,可向消协或行政监督部门投诉,要求调解。必要时,也可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产品市场行情,购买时要与销售人员沟通,签订合同时要清楚了解产品情况。如果在签订合同前发现产品降价,消费者要积极维权;如果产品随后因市场波动而降价,消费者只能自行承担风险。”李杰建议。

“如果商家承诺价格稳定,要保留相关证据;如果确实被骗,‘高价收购’,就要采取法律行动,理性维权。”饶伟说。

从商业角度看,企业如果要在短时间内降价,怎样才能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呢?

李杰认为,企业要合理定价,面对市场波动、供需变化、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得不降价时,企业内部要多方商讨、制定方案,兼顾消费者真实感受,不宜一次性降价幅度过大。同时,企业也要做好产品调研,维护好与消费者的关系。

“企业在销售时应充分披露商品的价格结构,并明确说明不同组合下的价格可能有所不同。企业还应注意促销广告的措辞,避免做出容易引起误解的承诺。”饶伟说。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3800/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