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央视《生活圈》栏目制作过程如何解决一些灯光技术问题

时间:2024-09-26 阅读:3 评论:0 作者:admin

一档好的电视节目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呈现在电视屏幕上,需要节目组精心策划,幕后技术人员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是一档电视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就以中央电视台为例,通过《生活圈》栏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灯光技术问题,来探讨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随着CCTV-1综合频道改版开播,原有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生活晨间参考》推出特别节目《生活圈》,改版后的《生活圈》升级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定位,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但制作过程却充满艰辛,节目组、灯光、舞美、化妆、摄像等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调试设计,才最终制作出这档高品质的节目。

1.场景设计要符合节目特点

随着资讯类节目的开播,《生活圈》节目进行了第二次改版,改版后更加贴近新闻类节目,整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演播室四周围了一圈窗帘,通过浅色系的搭配,实现了从下往上变化的冷色效果。但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窗帘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抹平,而是制造了两倍半的褶皱,在工人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就安装完成了,如图1所示。

图 1 抚平褶皱前的窗帘

本案灯光渲染后的效果完全像舞台剧,跟新闻节目没啥关系,灯光设计师跟舞台设计师沟通后,把幕布调平了,如图2所示,但由于时间紧迫,幕布处理还是不尽人意,不够细致。

图2 抚平褶皱后的窗帘

在节目前期制作的时候,有一位剧组领导希望灯光能有个绚丽的开场,灯光在主持人站立的位置会变色或者频闪,这也涉及到一个节目风格搭配的问题,作为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加上这些东西,感觉有点不协调。最后我们和现场负责人员协商,在现有条件下做了现场效果论证,否决了这个方案。

2. 及时沟通舞台灯光

演播室里的舞台设计和灯光密不可分,需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两者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演播室,演播室的有效可用高度大约是7.5米,在这个开放场景中,布景加上台面大约有4米,这个高度已经足够了。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场地的空间设计和灯光设计的冲突。

在前期舞台设计中,由于没有与灯光及时沟通,忽视了灯光的现场安装要求。搭建好台子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台子设计高度不够,台子设计尺寸过大,距离幕布太近等。台子高度不足使得灯具在画面中完全裸露,影响了画面的美观,见图3。

图3 灯具摆放不规则

但台子太大,又离幕布太近,摆放灯具比较困难,太近起不到效果,太远又没地方摆,考虑到重新做舞台设计的不现实,最后还是把灯具一个个摆上去,在台子上找好摆放的位置,找好位置和角度,尽量让画面干净美观。

另外,随着台面尺寸的确定,布景的安装位置也确定了,位置的改变会造成整个画面的比例不一致,这时候渲染幕布的LED摇头灯的安装就成了一个问题,既要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既定的画面效果,又要适应灯具本身的使用特性。摇头LED灯具需要满足一定的投射距离和投射角度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这里由于幕布与灯杆距离较近,其性能受到很大影响,距离近使画面上的光斑明显,部分过亮,着色不均匀;我们都知道,在点光源的情况下,灯具的照度是随距离成平方反比变化的。照度不足的问题又成了另一个问题。在两次立柱改造过程中都出现了这个问题,最后只能在灯体上加一两层柔光纸来减少影响,见图4、图5、图6。

图4 第一次修订版正式发布前

图5 第一次修订版正式发布后

图6 第二次修订版正式发布前

从图4和图5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距离限制带来的光斑问题,图5中P2屏幕后面最亮的光斑距离场景胶片最近,也是影响最大的地方。为了避免屏幕出现皱纹,坚持原始设计效果,摇头LED的亮度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这里的影响不是很大。

对于灯光来说,舞台膜的材质和色彩非常重要,材质的好坏和表面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反光问题,一旦出现反光就会造成局部高光,破坏画面的美感。如果在设计和选材时能提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省去很多麻烦,而且简单自然。由于本节目的景物颜色为深灰色,灯光发挥的空间很小。为了清晰的将素材展现在画面中,我们反复配色,从冷到暖,从浅到深,逐一实验。最后我们决定用浅蓝色来染景物,从上到下采用明暗交替的方式,逐渐达到过渡。由于深灰色吸光性强,个人觉得中灰、浅灰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避免白色过曝,又可以减少深灰、黑色的吸光问题,同时也方便灯光人员进行配色。

图7 场景染色效果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应该认识到舞台灯光配合的重要性,在设计前期尤为重要,及时沟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前期,建议舞台灯光设计师要进行现场勘察,测量数据,心中要有清晰的思路,然后在满足双方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各司其职,不要各自为政。目前国外很多公司都是在舞台灯光方面合作,相互配合,在策划的时候,先用电脑软件模拟舞台灯光和机位,达到想要的效果,不断调整各种参数,达到想要的效果,然后在真实制作中还原,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正是国内所缺乏的,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应该多多向国外团队学习。

3选择合适灯具的必要性

正确的灯具选择,会让我们在布置灯光的时候得心应手。在最初的设计时,各方面都要考虑到,力争一次成功。否则,在后续的工作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我们在第一次改版《生活圈》的时候,选择了某品牌的洗墙灯作为颜色渐变的底部染色部分,这个品牌的洗墙灯属于RGB混色LED系列灯具,看似适合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出现了问题,首先RGB混色灯具需要一定的摆放距离,一定的投射角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混色效果,由于消防的需要,灯具的摆放位置受到限制,导致混色效果不尽人意,RGB与单色界限明显,混色比较不均匀,有明显的光斑,如图8所示;

图8 第一次修改前的洗墙灯显色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灯具和P2屏的刷新频率无法统一,P2屏有50HZ和60HZ两种刷新频率,洗墙灯的频率标注为50到60HZ,这样摄像机看到就会有闪烁的问题,我们尝试通过调节摄像机的电子快门让两个摄像机统一,但是失败了,只能让其中一个不闪烁,由于P2屏在画面中出现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只好用P2屏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经过仔细讨论,我们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洗墙灯,这次不但解决了闪烁的问题,还解决了色彩不均匀的问题。图9。

图9 第一次修改后的落地灯着色效果

无独有偶,在方案第二次修改时,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不过这次换成了用于舞美的LED灯条,如图10所示。图10中,左右两侧各有两根LED灯杆,内部支撑着六根LED灯条,实现自发光,但这里同样出现了摄像机内P2屏和灯杆闪烁的问题。

图10 第二次改版后新增的白色LED灯柱

后来经过测试,发现将灯杆开到最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一来,白色的LED灯杆会过曝;如果不开灯杆,LED摇头灯又不够亮。最后经过分析,我们把灯杆上的LED灯带关掉一半,加上两层柔光纸,成功解决了两个问题。图10左边的灯杆是改进后的,右边的灯杆是没有贴柔光纸的,改进后的效果一目了然。

看来节目制作前期灯光的选择很重要,提前考虑调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测试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

4. 侧光是角色照明中最重要的

无论是舞台灯光还是电视灯光,人物的面部布光都应该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一档节目制作的质量,取决于面部布光的质量。

要注意人物面光的布置,对主持人的每一个位置,细化到每一盏灯的位置、角度都进行细微的调整。灯光设计师刘信宝对人物面光格外重视,亲自调整主持人的每一个位置,科学合理地打光,确保人物看起来立体,整体画面看起来明亮。面照度方面,要求达到1000LX左右,目的是开相对较小的光圈,得到大景深的画面看起来更明亮。图11是现场测试时主持人面照度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女主持人的面照度为1200LX。如果想让画面看起来明亮,一定要注意光比的控制,具体的逆光、侧光的照度需要借助经验或者看监视器来调整,不能按照教科书上的2:1的比例来调整。必须灵活应用,画面看起来才会舒服。主持。另外,控制光线传播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光线方向控制不好,整个演出空间就会显得杂乱,一旦杂散光飞到大屏幕上,就会导致大屏幕发灰,让画面看起来乱糟糟的,除了盖住灯具的门外,还可以在演播室挂上黑旗或者黑色的窗帘来遮挡杂散光。LED灯具有一个问题就是光质硬,面照明很容易造成阴影,让画面看起来不干净,我们都知道灯具的物理特性才是真正影响灯具光质的,光是压光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加上一张扩散纸,通过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来改变光质。

图11 主机表面照度测试

5.了解相机与灯光的关系

作为灯光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摄像机,由于人眼的生物特性,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在摄像机里重现出来。

关于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和一些摄像机相关的名词(比如容差、底电平、白限、Gamma、白限等)我就不细说了,主要说一下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肤色还原问题,两个主持人站在同一位置,一个肤色正常,一个肤色偏蓝,这种现象除了摄像机的问题和灯本身的显色性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妆容或者主持人的肤色,最后化妆师给主持人的妆容加了些粉色粉底,重新美白了一下,变成了正常肤色。

合理的规划和各工种之间的沟通配合是做好节目的必要充分条件,《生命圈》节目的成功修订有赖于大家的齐心协力,这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3784/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