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家小店每天爆满!老板累到想退休,顾客坚决不同意!这口鲜,他做了40年

时间:2024-09-20 阅读:5 评论:0 作者:admin

杭州人爱吃面

除了最著名的“金井川”

虾仁炒鳗面也是不少杭州人喜爱的菜肴。

“我这辈子就想做这一碗面!”

在杭州市中心,有一家生意兴隆的小店。

老板做炸虾鳗鱼已经快40年了......

因为一碗虾鳗面,上城区中河中路21号的“阿炳炒鳗面”入选2024年度杭州市米其林指南。

这家店的特色是“半汤”虾鳗面,鳗鱼段外脆内嫩,虾仁肥美鲜甜,汤底浓郁鲜美……看似一碗简单的面条,但“阿炳炒鳗面”师傅陈炳超却已经坚持做了近40年。

我们每天加工鳗鱼50到60公斤,大多数顾客都点“半汤”虾鳗面。

早上八点,河坊街上大部分店铺都还没开门营业,街上有些安静。此时,中和中路“阿炳炒鳗鱼面”的厨房里,阿炳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厨房不大,整体布局呈长方形,从外到内摆放着面锅、锅炉、调料台、洗菜池。只要打开抽油烟机,阿炳就开始准备新一天的新鲜鳗鱼。

“阿炳”是顾客对面馆大厨陈秉超的称呼。73岁的阿炳手艺很好,他把活鳗鱼放进锅里,水开后迅速盖上锅盖,等鳗鱼一动不动就捞出来,去骨去头去尾,切成鳗鱼块。

“这样能去腥味。”阿炳说。油锅烧热后,分批倒入鳗鱼段,“鳗鱼段要煎两遍,先煎熟,再煎至酥脆,再拌上蒜泥翻炒,这样鳗鱼外脆内嫩,香味十足。”两斤鳗鱼大概能做五碗虾鳝面,一碗面大概是三两碱面,量肯定不能少。

“阿炳叔叔,一碗半的炸虾鳗鱼面。”还没来得及休息,早上的第一位顾客就来了。阿炳一边在厨房里应着,一边往锅里放面。刚往锅里放好,一对祖孙俩就走进店里,点了半碗炸虾鳗鱼面。

小面馆转让_富阳面馆转让_杭州面馆转让

阿炳指着煎好的鳗鱼片说:“一会儿还要煎一些,一天至少要加工五六十斤鳗鱼,毕竟来店里的10个食客,至少有8个是吃‘半汤’虾鳗面的。”

油热后,阿炳把煮好的碱面放入小碗酱油中,搅拌均匀,迅速倒入油锅中,此时“两面黄”面条变得酥脆有韧性。沥干油后,加入鳗鱼酱和水炒至面条软烂,即可盛入碗中食用。

趁面条还在冒热气的时候,阿炳就把鳗鱼片、虾仁放入面条里,撒上葱花,加点麻油提味,不到十分钟,一碗比炒面更有川味、口感更软糯的“半汤”虾鳗面就端到了食客的桌子上。

“确实好吃,汤很浓郁,大家经常点这个菜也是情理之中。”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妇趁着假期,特意过来尝尝。

店铺开门、关门,食客也紧随其后。

虾鳗面的烹制技术极其讲究,阿炳花了近40年的时间,才一步步掌握这项“高级”的烹饪技巧。

1986年,阿炳的面店在天宫艺苑旁开业。那一年,老杭州面店“状元饭庄”的老板王金奎来到店里掌勺。阿炳说:“状元饭庄的老板是我妹夫的父亲,店开张后,我就跟他学会了做虾鳝面。”当时已年过七旬的王师傅悉心教导这位“关门弟子”,半年后,阿炳已经能自己做面了。

2000年,开了15年的店面被拆除,面店不得不搬迁,从天工艺术园附近,到中天大厦附近,再到江城路、城站火车站对面,面店关了又开,开又关,中间关了六七年,最后才开在了现在的中和中路。

阿兵说,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他们会在店门口贴告示,告诉顾客店家搬去哪儿了。后来有了手机,沟通方便多了。但不管店开还是关,食客们总是“搬哪儿就吃哪儿”,只为尝到那熟悉的老味道。

89岁的老顾客高叔叔再次走进面店,点了一碗炒鳝面和两份汤面带回家给家人吃。高叔叔端起面条分明的面条说:“我从老店就在这里吃,忘不了这碗面的味道。现在我老了,坐公交车不方便,就打车来这里吃。”

我中午能卖出七八十碗面,我一辈子只想做这一碗面。

2024年4月29日,杭州米其林指南发布,阿炳炒鳗面入选。中午时分,不少媒体来到餐厅,但阿炳夫妇对“入选”一事完全不知。

小面馆转让_富阳面馆转让_杭州面馆转让

“听说我们上了米其林指南,”阿炳的妻子王文英一边收拾碗碟一边说。“我们当时一个在厨房做饭,一个在外面招待客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一头雾水。”

米其林指南的发布,让原本销量就不错的面店更加“热闹”,“五一”假期,店里排起了长队,销售额翻了一番。

近两个月过去,面馆恢复了“正常”,虽然不至于“一碗面难求”,但依然座无虚席。现在面馆一顿饭要翻七八张桌子,中午能卖出七八十碗,周末就卖得更多。

很多博主建议阿炳做外卖,他都拒绝了。在阿炳看来,一碗炒虾鳗面最重要的是火候和口感。外卖虽然能增加收入,但送餐时间会大大影响口感。“不能辜负老顾客的信任,更不能辜负新顾客的期待。”

王文英认可阿炳的坚持。每天早上,王文英都会去太庙广场旁边的大马垅买定制的碱面,还会去农家采购片儿川的原料——“稻肚菜”。调料方面,面店用的是最简单的无盐酱油和米醋,口味的咸淡完全取决于阿炳对咸度的精准把控。

资深厨师蔡明说:“阿炳为人热情大方,总是把客人放在第一位。”店里甚至没有“卖完”的字眼,阿炳总是坚持:“不管多晚,一定要有面,你一来我就给你做面。”

有一次,饭点过后,来了一位外地的客人,店里的菜还没吃完,阿炳请客人坐下后,就到附近的一家餐馆买面吃。他说:“不能让客人从很远的地方来,不吃这盘面。”

口口相传就是这样传播的。

刚搬到河坊街的翁先生,就被邻居“栽赃”了,现在他和老伴一有时间就到店里吃面。店里年轻人的面孔很多,有不少80、90多岁的本地食客,甚至还有101岁、103岁的居民来店里吃面。

随着年纪渐长,阿炳想关店,就贴出转让生意的告示。老顾客看到后,纷纷去找老板,再三恳求他不要转让生意。阿炳坚持说:“我身体好,还能多做几年饭,大家也多吃几年饭。”

王文英认为,阿炳是个老实、专注的人,“你让他做点别的,或者把店扩大一点,他都不想做,只想做好一碗面。”

又是一个清晨,送走了第一批早到的顾客后,阿炳在厨房边的椅子上稍事休息,准备煎鳗鱼片。“这碗面是我煮了一辈子了!”虽然衣服上沾满了油污,但他看上去很轻松。

文 方永斌 视频 刘宾冰 连晓晨 图片 连晓晨 编辑 杜海峰 评论 江波 钟伟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355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