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昨天停业 菊英创办人老颜的女儿说:我们两年多前就不参与了,爸爸有时会梦到在做面

时间:2024-09-20 阅读:4 评论:0 作者:admin

昨天,一则新闻在不少杭州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聚英面店新华路店要关门了”。

昨日中午,记者赶到该店,看到玻璃上贴着一张告示,不少顾客来店里吃面,但店员却表示“不好意思,本店现在不营业”。

昨日,聚英面店新华路分店歇业。

店内的桌椅已经搬在一起了,工作人员称下午会有车过来,把他们送到其他分店。

听店员说,新华路店一共有8个人,除了收银员是杭州人,其他大部分都是安徽人,两位面师傅是东北人,店里开业3年了,他们都是其他分店调过来的,一直在这里工作。

“来吃面的都是附近的老邻居,中午生意最好,至少能卖出200碗,用掉4袋面。”店员无法解释关门的具体原因,但这两年房租一直在涨。

记者联系了该店房东,房东表示不清楚聚英店为何要提前解约。

“在居英来之前,这里也是一家餐厅,现在有人来打听店面的租赁情况,说不定以后就变成餐厅了,毕竟附近餐厅多。”

下午2点左右,其他分店的员工也来搬东西,分店经理告诉他们,“我们现在不是说关门,这只是‘更换’,以后还会有新的店……”

曾荣登“杭州十大必去面馆”榜首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大获成功

1993年,严宝福与妻子许菊英在中河南路开了一家面馆,店面面积27平方米,厨房6平方米,厕所要到100米外的公共卫生间。

“我们当时也陷入了资金困境,就想到开这家小店。刚开的时候,生意很惨淡,第一天只卖9碗面,两三天就卖10碗,五六天就卖12碗,第一个月才把钱花光。”“每天卖两三斤面……一年下来,每天只卖五六斤面……”2016年,老严对快报记者回忆,他把小店开业的头八年称为“八年抗战”。“之后,生意渐渐好起来,每天能卖出一百多斤面。”

后来,聚英面店在杭州名声大噪,在一份广为流传的“杭州必去十大面店”榜单中,聚英面店名列第一。

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它真正红遍了全国。

2014年4月,由陈晓庆执导的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五集《见面》讲的是聚英面馆,2分41秒的画面,362字的文字。读到这段解说词时,李立宏那低沉浑厚的声音至今还会在我耳边回荡:

学者们根据杭州方言中儿化音的突兀,将杭州称为江南中原语言聚居地。

有一种美食——片儿川,最能体现这一切。它是一家位于不太繁华地段、不起眼的店,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

这家面店只有7张桌子,只营业半天,暑假有两个月的休假时间。不过,这依然没有浇灭杭州人对这碗片儿川的热情。

每天餐厅打烊后,严宝福都会把餐厅内外打扫干净,这种坚持也体现在食材的选用上。

每天清晨5点,面馆就开始忙碌起来,将猪油熬成猪油,煮面条,以保持面条的浓郁香气。

小面馆转让_杭州面馆转让急转_杭州面馆转让

一年四季,笋的产量总会有空隙,但为了保证笋和人们不断见面,老严会跑遍杭州各地,尽力把最应季的笋装进热气腾腾的碗里。

榨菜要先采摘,叶茎比例要由老严精心把控。笋干、榨菜要有江南风味,一白一绿,一鲜一酸,应季而为。面条显然是北方面条饮食习惯的延续。无论历史进程如何惊心动魄,说到美食,总是朴实无华,不张扬。

视频里有老严的旁白:“人们都说我可能有点问题,没问题的人可能坚持不下去。我打扫卫生几十年了,不是一两个月打扫,而是天天打扫,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多了。”

旧店拆迁几乎被废弃

温州老板接手该业务

2017年7月,中河南路旧店拆除后,菊英和家人在中山南路368号开了一家新店。

出了名之后,找投资、合伙、加盟、拜师的人络绎不绝,老严烦得不行,就在店面显眼的位置挂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不设分店、不设加盟、不设转租、不设学徒”,告示上写着“技术是可以传授的”,下面还加上了“请你放过我”。

2017年8月,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严宝福和他的妻子许菊英时,讲了一个温州人的故事,老店拆迁后,老严不想干活了,一个在店里吃了十几年面的温州老板及时出手。

这位温州老板姓陈,50多岁,一直在杭州做鞋业生意,老严告诉记者,店里的法定代表人已经换成了这个陈老板,还买了干股,算是“中国合伙人”。

2019年端午节后,严宝福和妻子许菊英、女儿严梅相继离店,经营权转让,温州的陈先生接手了这家面店。

2019年以来,聚英面店在杭州迅速扩张,开设了十余家分店:延安路店、新华路店、建国北路店、体育场路店、清泰街店、中山南路店、庆春路店、交云大厦店、四季青店、滨江宝龙店、湖疏南路店、文三路店、滨江宝龙店。

老严的女儿严梅:

爸爸说,有时他梦见自己做面条。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上了严宝福的女儿严梅。

“我父亲今年67岁了,年纪大了,一想起当初开面店的日子,心里就难受,甚至有些郁闷……”燕梅在电话里说,“以前他很努力,但现在从来不做面了,爸爸就突然没了重心。”

1993年,聚英面店创办时,颜梅还在读小学六年级,“今年我已经40多岁了。”

我记得我父母在中和路开了一家面馆,营业执照上写着“徐聚英小吃店”,招牌上写着“聚英面馆”。

因为他们太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所以我就在奶奶家长大。

记得那时他们为了生存很努力,生活很艰苦: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不仅做面条,还做包子、馄饨。

我太累了,所以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面条上。

当时老面馆的面条品种多达十余种,最畅销的是片儿川面,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六七百碗。

杭州面馆转让急转_小面馆转让_杭州面馆转让

店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外,还有四名女员工,我父亲是唯一的男员工。

收银员是王玲姐,她比我大几岁,目前在大关一家新开的面店做服务员。

当时店里的生意很好,生意很忙,我父母和三个面师傅昼夜不停地工作。

面师傅曾美清是福建人,比我小一岁,现在是鼓楼店的面师傅。

面厨包雪莲,我叫她小包,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面馆师傅陈小琳已经快50岁了,自从和老公分手后,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了。

2017年我们从中河南路搬迁至中山南路。

开了两年店,我和父母就走了,记得我是2019年端午节离开的,父母呆了几个月,最后也走了。

现在的聚英面店是陈哥开的,他是温州人,也是我们家的朋友。

他非常关心我的父母,每年都来看望他们。

父亲虽然离开了面店,但他的心一直在那里,从未真正离开。

因为新店有面条师傅和配菜师傅,所以我的父母就会过去指导这些新人。

母亲每天陪父亲在钱塘江、西湖、城隍山、吴山广场等地散步,还经常去河坊街一带。

当我的父母去公园散步的时候,很多人会问:“你们还有面店吧?我们一定要去吃。”

现在的面条煮法有些已经和他的初衷不一样了。但毕竟社会在进步,观念在变,心意有,力气却不够。

现在我经常回忆过去,虽然那时的生活很艰苦,但也很快乐。

爸爸说他有时会梦到自己做面条,他对面条一直太认真了。

我们不敢在他面前提起往事,他会很难过:那家面店一下子没了,成了我们全家的回忆……

严宝福、许菊英近照来源:严梅

严宝富原是航建公司的一名工人,年轻时曾与朋友在钱塘江上打鱼,结识了船夫之女徐菊英。严宝富属鸡,菊英属羊,比严宝富大两岁,两人是姐弟关系。

许菊英说,他到我们住的船上来看看,才认识的。要是那天我出去打渔,就遇不到他了。

老严说,他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他一辈子都记得,那就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24岁的许菊英留着齐肩长发,穿着一件蓝色的上衣,上面有白色的圆点,下身穿着棕色的裤子,脚上套着一双鞋。

他于1980年结婚,1981年生下一个女儿名叫燕梅。1993年,他用妻子的名字开了一家面店。

程石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董路平 程晓龙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3549/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