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年前,几个知青被招工到介休铁路

时间:2024-09-11 阅读:5 评论:0 作者:admin

五十一年前,

招募了一批知青到介休铁路工作

本文摘自《生活》

陈兵

1972年1月1日,新年伊始,从太原开往临汾的385次列车沿着南同蒲铁路疾驰而过。程兵与另外5名新入京知青一起踏上这趟列车,前往介休,他们的人生从这里开始了又一个转折点。

这趟列车是短途慢车,每站都停。负责招工的老郝把五名新招的人员接上车后,就到卧铺车厢里和熟人聊天,他对这趟列车的工作人员很熟悉,后来得知,列车乘务组隶属于介休铁路车辆服务段,全家都住在介休。老郝一上车,就感觉像到了自己的单位一样。

车厢里的大喇叭里播送着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当时两报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是红旗杂志,每逢有重要消息发布,都以两报一刊的形式播送,代表着国家最高层的声音,十分重要。元旦社论是全年的重要纲领,自然要分析去年的国内外形势,部署今年的大计划大政策,自然要继续“WG”,搞好“WG”,带动整体工作。

五位知青坐在一起,没有过多关注元旦社论,开始聊起了新工作的前景。范里比程兵大一岁,显得很兴奋。他家是北京人,住在北京海淀区。他是老虎洞胡同里的人,说话一口纯正的京腔。他开口道:“你知道老乡们对我们这次分配的工作有什么看法吗?”

众人闻言,纷纷看向他:“你说什么?”

范里眨眨眼睛笑道:“老乡们都说了,我们这次要做真正的工人了!”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程兵说道:“对啊,做推销员的,在北京叫‘八大员’,不是工人,工人阶级现在是领导阶级了!我们进入领导阶级了吗?”

众人听后又是一阵大笑,心里更是激动,自己成了铁路工人,这事儿传出去,名声可就大了。

火车停在火车站,火车上年轻的女乘务员们非常勤快,忙着拖地、送水、报站、开门,她们也是刚刚参加铁路工作的女孩子,年轻漂亮,一个个都想上进,据说乘务员队伍是铁路局的先进队伍。

那个叫王月明的知青,跟程兵不是同一所学校的,他话不多,只是一直看着年轻的女乘务员,看样子还挺贪女人的。不过仔细一想,她们年龄都在二十多岁。朱荣是个高中生,比程兵大三岁,已经有女朋友了,也是同村的北京知青,这次朱荣从农村出来,女朋友还在村里等着分配。不过王月明太着急了,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掩饰。

在我们聊天中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火车停在了介休站,下火车一看,这个车站不大,比榆次火车站还要小,但是却没有火车经过这个站,就连国内最快的火车这种级别的特快列车也要在这里停10分钟。并不是这里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又不是什么人口众多的小县城,特快列车要在这里停10分钟,最主要的是因为火车需要在这里加水,那时候的火车大多是蒸汽机车,机车锅炉需要加水,每个车厢里的开水锅和洗漱水也需要加水,这样至少需要10分钟,介休站就是火车行驶途中加水的好地方。

几名知青带着行李下了火车,拿上托运行李,跟着​​老郝来到离车站不远的一个院子。院子不大,十几间房子。老郝让人开了一间房,说:“你们先在这儿住下,今天、明天是元旦假期,你们可以休息一下,这里有铁路食堂可以吃饭。院子那边是职工宿舍,有卫生间可以洗脸刷牙。节后我们按照人事安排放你们走。”众人点头同意,老郝便动身回家了。他的家在灵石,离介休有两个火车站的距离。

众人进了屋,就看见了隔墙。隔墙里面是一张木板搭的上下铺,足够睡五个人。因为是临时住的地方,所以也顾不上挤不挤,就把行李铺开。外面有个砖炉,烧着焦炭取暖,屋里还挺暖和,有人开门看火。几个人刚从农村来到城里,对这样的条件还算满意。

招工平台有哪些_招工最新招聘信息58同城_招工

在我收拾的时候,院子里进来了一个男人,他骑着自行车,个子不高,方脸,穿着黄色纽扣和铁路徽章的铁路制服,戴着蓝色的帽子,好像是铁路局发的那种。

他走进屋子,看到大家都在收拾东西,便问:“你们刚到这里吗?”

众人抬头望向他,纷纷应了一声,他这才说道:“我是工程处人事处的,姓张,欢迎光临。”

大家第一次听说养护段的时候都有些疑惑,他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说道:“铁路分为很多部门,养护段是负责铁路轨道的养护的,养护段的工人就叫养路工。”

哦,大家都意识到了他们是要当道路养护工。

程兵想:老郝说自己是养路工而不是养路工,也许是有考虑的,张先生说:“这两天是节假日,你可以先在周边转一圈,或者进城看看,不过这里比北京小多了,也没什么好看的。”

老张知道这些北京知青都是从大城市来的,所以才这么说的。老张呆了一会儿,说:“你们先忙吧,等放假了会有人来安排你们以后的事宜。”大家都同意了,老张开会去了。骑着自行车走了。

老张走后,大家又聊起了工段和养路工。王月明说:“听养路工的名字就知道这个工作很辛苦,整天在户外风吹日晒。”范丽说:“为什么不招五个人?”“我是男的,一般都是男女两人一组招,我觉得这个工作女人干不了。”

程兵又说:“那我既然来了,咱们农村不是整天在户外干活吗?这活儿比农村还辛苦啊?”

祝融说:“既然来了,就好好把握,出了村子就好,咱们一步一步来吧。”我听说介休有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介子推的人,砍下介子推的大腿肉给他吃,才救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做了国王,在赏赐有功的臣子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就背着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知道后,后悔不已,便放火烧了绵山,企图让介子推和母亲离开绵山,但介子推不肯离开,宁愿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里。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这里就改名为介休,以前叫定阳。

“哦,我想起来了,这个故事还挺有名的,我小时候奶奶讲过的,她还说清明节就是这么来的,原来这里也有这样的事啊!那我们得去城里看看。”程兵道。

大家答应进城,都穿着在北京买的蓝色簇绒领大衣,戴着簇绒领棉帽,这是当时北京流行的冬装,但在介休这样的小县城里,很少有人穿。他们五人穿得这样正式,走在街上,一定会引人注目。铁路部队都在火车站附近,火车站在城外,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好在县城不大,也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红绿灯。他们沿着马路向城里走去,路边有一堵高高的黄土墙,上面长满了野草,看上去像是过去城墙的遗迹。再往前走一小会儿,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里和很多县城的布局差不多,东南角有一座三层的百货大楼,这是城里最高的建筑。

站在路口放眼望去,有一条窄窄的街道通向深处,似乎是介休原来的街道。除了我们过来的那条,另外两条稍微宽一点的街道好像是后来修建的。沿着原来的街道走,两边都是店铺。有些店铺门面很破旧,估计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临街的还有两栋两层木结构建筑,明清风格,同样历史悠久。

路面泥泞不堪,因为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整个城市看上去破旧不堪,比榆次还要破败。程兵心里想,从北京到榆次,再到介休,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居住地了。一个!

他们走进一家肉铺,看到牌子上写着“89号一斤肉”,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副食供应卡上写着89号,可以买一斤猪肉,回民可以买牛羊肉。答案不尽相同,上级会根据情况公布肉的数量,这和北京不一样,北京发肉券,每个月固定供应量。其他配菜如粉丝、豆腐、小吃、一些调味品等,都是在这里买的,公布相应的菜号。当时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是定量供应的。

任小兵看了看说道:“我们现在都有城市户口了,不知道这个食品许可证什么时候能发给我们?”

招工最新招聘信息58同城_招工平台有哪些_招工

他不是特别想办食宿证,主要关心的是转入城市户口的问题。有食宿证是城市人,有城市户口的象征。城乡的差别,让人拼命追求、羡慕城市户口。其实不用担心这个,国家有招工名额,自然会给城市户口的,看来知青们都厌倦了留在农村。

在城里逛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也该吃饭了,于是他们就找到了铁路食堂。食堂很大,摆着圆桌凳子,还有几扇卖菜的窗户。这个食堂是介休铁路区的食堂,也叫第八食堂,是按照铁路局管辖的沿线各车站食堂来编号的。

正是午饭时间,人来人往,有穿着油腻工作服、端着扁圆形铁路饭盒的列车司机,有穿着铁路蓝色制服的车站服务人员,也有穿着解放服或中山服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程兵和五位同伴买了饭票,借碗从窗口买来菜和米饭,坐在一起吃饭。他们觉得饭菜还不错,至少比村里好多了。大家商量着,要是留在介休就好了,至少什么都方便,不过还​​是要分配的。我估计留在这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铁路工地又长又宽,不像工厂那样一站式。

吃完饭后,他们便走回住处,人们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他们。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在他们身后指着他们说道:“咦,这几个人怎么穿得跟卧虎山的兄弟一样?啊!他们是哪里来的?”

有人小声说:“都是北京新招来的知青,都是大城市来的。”

“哎呀,真是不一样,大城市的人还是那么厉害。”有女生羡慕的说,北京在她们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女孩也是随程兵他们一起招进工程科的,不过来得早了一个多月,是从山西其他县招来的,有些县比介休小,地处山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会对男孩子产生兴趣。人是高等动物,比动物聪明睿智,但也保留着动物的特性。

关于作者

陈兵,北京人,作家,曾任介休铁路中学英语老师。

了解你的敌人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你们的点赞就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3199/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