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检君说案】二手瓶+稀释勾兑,廉价“大牌化妆品”竟是这样制造的

时间:2024-09-05 阅读:146 评论:0 作者:admin

涉案金额高达3100万元。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法院近日对应某、何某、胡某三名代购员作出有罪判决,韩某、池某、李某、陈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一案也宣告终结。

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化妆品工作室”

在北京郊区一栋很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每天穿梭着几道忙碌的身影。这里隐藏着一间神秘的“化妆品工作室”。走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货架,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

迟先生熟练地将一种神秘液体倒入空化妆品瓶中,短短几分钟,一瓶SK-II“魔力水”就新鲜出炉。地板上摆满了迟先生灌装的海蓝之谜、SK-II“魔力水”等高端化妆品,而李先生则忙着根据送货单挑选、打包化妆品。电脑上的聊天软件嘟嘟不停,韩先生热情地回复顾客:“亲,我们的商品是通过团购从泰国免税店购买的,价格绝对优惠!”

一直做代购的英先生是韩小姐的老顾客之一。当初英先生在找代购化妆品时,无意中发现了韩小姐的店铺。买了少量后,英先生觉得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就信任韩小姐,并长期在韩小姐店铺购买化妆品。

韩氏店里的化妆品分为普通包装和简易包装,简易包装的价格只有专柜价的三成左右。应女士也曾有过疑惑:“你们的化妆品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韩氏给出了一个很“充分”的理由:“我们从香港、台湾大量进货,批量进货还有优惠。”“为什么包装和以前不一样?”“这次的货是新包装,刚刚上市,不信你可以去专柜看货。”如果应女士再问得再深入一些,韩氏就不回答了。

英某根据经验,感觉韩某售卖的化妆品可能真假混杂,但因价格低廉,她经常大量购买。同样被韩某店铺“超高性价比”吸引的还有代购何某、胡某。仅2018年至2020年,英某、何某、胡某三人就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韩某手中购入价值近1650万元的化妆品,再转卖到江苏、安徽、云南、福建等地。

2020年6月,江苏扬州张先生收到从某地购买的化妆品,怀疑是假货,遂报警。

将正品化妆品稀释后倒入空瓶中制造假货

张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三家店比价后,通过代理商买到的化妆品并不是海外正品或免税店商品,而是小作坊生产的假冒化妆品。

韩、李、迟三人从学生时代就认识,毕业后,三人合开了一家化妆品网店,销售海蓝之谜、SK-II、希思黎等大品牌的高端化妆品。2015年,网店亏损严重,退货现象频发。为了减少损失,韩等人将化妆品试用装装入大瓶,继续以整瓶形式销售。一段时间后,三人竟然从中嗅到了“商机”。

从2016年开始,三人便开始研究如何将化妆品混合稀释后重新灌装销售。韩某认为,最重要的是选对造假原料,掌握好混合稀释的比例,这样才能欺骗消费者。此外,三人还要回收大量正品大牌高端化妆品的空瓶和外包装。

为此,韩某在网上购买大品牌的正品高端化妆品瓶,并在一家二手闲置物品交易网站上认识了专门倒卖化妆品空瓶的陈某。这位“大客户”韩某非常慷慨,曾一次下单200个空瓶,要求包装得当。陈某意识到韩某可能在做一些非法生意,但韩某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韩某反正也不会参与其中,与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于是便长期向韩某提供化妆品空瓶。

就这样,韩某、李某、迟某三人分工协作,通过稀释正品化妆品后重新灌装的方式,大量生产假冒化妆品,仅2018年至2020年期间违法所得就超过3100万元。

从转让记录揭秘制假售假产业链

二手车_二手鞋二手名牌鞋二手鞋回收_二手

2020年11月,该案由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移送扬州市广陵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接案后,检察院积极指导公安机关全面收集、固定证据,通过追溯韩某等人​​网络销售的订单信息、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陆续锁定代购员应某、何某、胡某以及倒卖化妆品空瓶的陈某,全链条严厉打击上下游犯罪。

图为混合化妆品

“本案涉案注册商标均为知名化妆品品牌。”检察官称,“韩某、迟某、李某三人未经许可,制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化妆品,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涉嫌假冒注册商标。陈某明知韩某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仍向其提供化妆品空瓶,也涉嫌假冒注册商标。”

2021年7月,广陵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韩某、迟某、李某、陈某四人有期徒刑四年至二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三百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不等。四人随后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于同年10月25日作出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外,应某、何某、胡某明知韩某等人销售的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化妆品,仍购入并向社会销售,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化妆品。经本案检察官全面讲解法律,最终促使三人自愿认罪认罚。今年4月28日,广陵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至26万元。

检察官提醒

网络渠道购买化妆品时,应选择正规平台、官方认证旗舰店,切勿贪图小便宜而上当受骗。对一些包装简陋、售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化妆品,要特别警惕。消费者如发现买到假货,应保留相关凭证并及时报警,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9/298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