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然配拥有精神生活,但“不配有”优爱腾

时间:2024-08-12 阅读:12 评论:0 作者:admin

很难想象,引发众怒的腾讯新闻《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的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距今只有半年时间,当时大家还在追剧《庆余年》。

仿佛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欢喜冤家》的主要争议在于视频网站采取的“提前点播”方式,虽然当时舆论界反对的声音很大,也有零星议论,但爱奇艺支持提前点播的“星钻VIP”还是势不可挡地推出,说明反对意义不大。

(如上文所说,本文的前提是我们仍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真的有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要求视频网站实行价格上限,那将非常有趣,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反抗其实没什么意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虽然说“反抗没用,躺着享受就好”很残忍,有违阶级,但比起鹦鹉学舌般地咒骂“你吃得太丑了”,这才是更务实的生活态度。而且,只有精神上躺下,我们才有机会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我再说一遍:会员费还是太便宜了

腾讯的文章问题多多,但最大的问题大概还是标题。社长不避讳承认,他之前的文章标题《抱怨丰巢收费高的人,你们其实应该送快递》也并不完美。(1. 大家抱怨丰巢收件费,不是太贵;2. “应该送快递”应该改成“能送快递”。)

但《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的主旨只有一个:视频网站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足以支撑其高昂的成本,要想收支平衡就必须继续涨价。

总统的观点完全一样:服务差的原因是付的钱不够。我们来回顾一下:

品玩采访了硅谷使用中国互联网服务的华人,结果是:YouTube十几美元的月费还是太贵了;Netflix一个月的会员费差不多能买一张国内视频网站一年的打折年票。

由此可见,国内消费者认为划算的价格,对于服务商来说,普遍是难以承受的,费力去推广支付习惯,难免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商家的定价完全覆盖了运营成本和合理的利润范围,那么如此高的价格就会筛掉一小部分根本不在乎的“社会精英”,其余所有人自然也会因高价而望而却步。

但在中国,这就导致用户基数太小,无法覆盖那些有需求但没钱的群体,也不可能扩大规模提供更好的服务。规模大了就意味着投入大,服务质量要好,所以哪怕亏损,也要先把盘子做大。

总统多次说过,合适的价格应该是老板能收回投资,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而创造这样的价格需要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我第一次谈论这个问题是在 2014 年:

纽约街头小摊上的一盒饭(印度咖喱饭的那种)大概要六美元,一瓶可乐要一美元半,一瓶依云矿泉水要两美元。在苹果音乐商店,一首歌要一美元,一个常用的 app 要一两美元,一张专辑或一部电影要十美元,差不多相当于一大杯星巴克咖啡。如果定价门槛如此,我想以任何理由支持正版都不是什么难事。

在中国苹果应用商店,一个正版应用的价格是6-12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两瓶可乐或一碗米饭。在付费音乐网站和中国移动的手机铃声上,一首歌的价格大约是1-2元人民币,相当于买一罐可乐。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特别值得避免的成本。所以事实也表明,如此小额的付费确实推动了正版应用在中国用户的普及。

如果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对平台来说是“侮辱”,那又怎么样呢?平台也会在心里默默地骂回去,比如在代码深处写着“可怜的*VIP”。

当时我在知乎上说,我完全可以接受别人这么叫我。评论区有人说得很好:

很多行业都有类似的行业伎俩“把难缠的人想象成垃圾以保持心情愉快”。在禁止这样做的行业中,你通常更容易遇到对你不好的人,比如政府部门。

回到爱奇艺,我不知道星钻VIP每月60元的价格(最低实际支付40元)是否合理,但星钻之前的会员价格明显“太便宜了”,所以只有在消费者觉得“还是太贵”的情况下才会维持,一旦消费者习惯了,就会被要求立刻“跳出舒适区”。

新定价大范围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只能通过财报来判断了,幸好还有财报,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爱奇艺不会像瑞幸咖啡那样,明目张胆地进行财务造假。

“提前点映”的历史必然性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视频网站为何不顾批评,选择“预审核”。去年6月,社长就发现,很多会员制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不需要额外付费的全包制了:

新的会员制度并不是让你交了月费之后就可以免费享用一切,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就得再买,但现在买可以享受优惠价,也就是说,你消费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省下钱尽快买卡。

当时具备此项功能的会员体系主要指Amazon Prime、JD Plus,淘宝的88VIP,全家便利蜂的高级会员卡,肯德基的神卡等。

由于双重付费的会员制,顾客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赚回他们的钱”,其意义在于:把习惯性、程序性、固定的重复性消费转化为看得见的利润。

相比一卡通,这种会员制度对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吓跑偶客后,再筛选出更精准的忠诚用户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自然会对频繁出现的新鲜事物产生厌倦,过渡到固定品类的重复消费。有些人也会很早就对某一特定产品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可以持续一生。

但养成固定的复购习惯,成本就更大了,先不说“大数据杀熟”,让一些平台知道你有这个习惯,然后故意抬高价格;

家庭越注重预算,就越有可能使用不兼容的家具和厨具,也就越有可能随意选择饮料和食物,买便宜的东西。

换言之,考验平台忠诚度和品牌忠诚度的会员制,只有在拥有基本购买力的成熟用户群体中才能生根发芽,它的兴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消费降级”的呼声不断的中国,仍然存在着真正的“消费升级”。

但这种“预购优惠”的会员订阅制度,只在购买实体商品时才接受,若是无形的虚拟商品需要两次付费,还是让人有种“抢钱”的感觉。

正如中国人完成了“无形无物的影视歌曲和软件也需要付费”的第一次启蒙一样,还会有第二次启蒙:“无形无物的影视歌曲和软件可以和有形有物的商品以同样的价格(甚至更贵)出售”。

你们没看到吗,QQ音乐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在普通用户听歌时,在两首歌之间插入广告了。(这个是“灰度测试”,总裁无法验证;不过有人说一首歌还没听完就会插入广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广告模式受到冲击

如果视频网站可以安心的享受广告收入,那么可能根本就没有会员,至少没有“高价会员”。但广告给平台带来收入的能力正在越来越弱。

首先,通过各种封杀手段,甚至直接盗版,广告到达用户的概率下降。我们先来看看视频贴片广告模式这些年遭遇了什么。

如果用户在浏览器上安装插件来屏蔽广告,一般不会有人举报,政府也不会调查。但如果去广告成为浏览器的卖点,肯定会被针对。猎豹浏览器直接屏蔽了优酷视频的广告,被起诉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诉讼是必胜无疑的,但赢得诉讼并不意味着攻防战的结束。

在那个年代,诞生了诸如维通、硕鼠之类的下载工具,随着 GitHub 越来越被中国用户认可,YouGet、YouTube-dl、ykdl 等基于命令行工具的图形界面客户端也让将原创视频下载到电脑上变得更加容易。

下载影片是跳过广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广告商的应对策略是将“澳门首家网上赌场上线”的宣传语压制到原片中。

其次,视频网站广告与用户的相关性以及转化率也表现不佳。当然这也需要分节目类型来区分。

在植入式广告和赞助方面,选秀节目带来的品牌效应是1+1=2,一般都是清晰可见的。粉丝说上榜了,粉丝就会买。美食纪录片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商店也受益匪浅,跟风的人络绎不绝。

但综艺、电视剧植入广告的效果大打折扣,看到主持人口述广告、情景剧广告,大多数人都会快进跳过,而这两类节目恰恰是采购成本最高的节目,因此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无法持续。

更糟糕的是,疫情导致广告投入减少、投放意愿下降,让谷歌、Facebook等依赖广告的公司倒霉了。不过如上所述,个人会员的费用不会受到经济衰退太大影响。

所以,你宁愿看长广告,也不愿花钱成为会员?抱歉,未来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会员专属内容,可能逼着你成为百度网盘的会员(手动微笑)。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

主编现在正在找《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这篇文章,即使用Google搜索,也只能找到腾讯删文、道歉的回应,原文实在是太难找了。

但总结一下,文章称,中国人在食品、家具、电器等实物商品和出租车等面对面服务上的支出,要高于书籍、电影、音乐等“精神食粮”。例如,爱奇艺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用户对付费视频节目的需求,还没有打车那么高。”

但中国人为什么要花钱买实物呢?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维持,都是和实物、和可获得的服务有关的,而不是和“精神食粮”有关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是在讨论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吧?

结合“我们的平均年收入是3万元,而6亿人每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的事实,这或许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说“中国人”这样的话很容易激怒公众,而且往往不准确,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有如此多的不同阶层和形态,包括各种你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生活方式。

在所有的“中国人”中,肯定有人能买得起Netflix和Disney+,也一定有人能买得起优酷、爱奇艺和腾讯的会员,而且可以买多个。也肯定有人宁愿花时间去兑换,宁愿长途跋涉去寻找盗版资源,宁愿冒着下载一天就得七个葫芦娃的危险,也绝不后悔。

其他对“精神生活”的补充,还包括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完全免费、无限量的内容供给,以及网络文学等廉价产品,满足了群体各阶层的需求。

所以,不管是谁,中国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对吧?只有像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这样的视频网站,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8/2167/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