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节目三期流量破亿!这个互联网产品高明在哪?

时间:2024-07-11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电视人转投互联网已不是新闻,但能不能继续产出好项目才是大事!2016年,孟天放从央视新闻频道转投腾讯新闻视频,相继打造了《一个人的站台》《黑镜实验》《两会全景直播》等多档爆款直播节目;如今她又开辟了新的实验田,带领团队打造了一档颇具互联网气质的节目《@人人有约》。

《@每个人》虽然才上线三期,但已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前两期在线播放量已近一亿次,还引发大量网友在腾讯新闻上热情建造数米高的建筑。甚至很多人针对节目中的现象和观点展开自发讨论,爆红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部很有前途的节目,在经过小规模试播后,第一季就即将完结。“我给@Everyone 80分,一方面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做大规模的策划,只是当做一个试验品。”面对第一季仅有5集的成绩,孟天放对市场反响感到意外,但也有遗憾,“也许现在应该做点大一点的。”

“我们想讲述团队故事并创新演讲节目。”

自从在腾讯新闻做内容以来,相比在传统媒体的经历,孟天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创作空间更大、产品维度更多,也更“大胆、谨慎”。但在如此巨大的操作空间里,《@大家》是如何切中市场大势,成为互联网第一Team Talk团队演讲认知文化栏目的?

作为资深内容生产者,当媒体行业出现一种新表述时,孟天放更关注其背后的团队力量:团队如何分工,如何产出这样的产品,内部如何达成共识,是否存在冲突、矛盾……而且,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团队组建的路径多样化,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可以组装成新的团队模式。“我对这种新型的团队、团队故事很好奇。”所以孟天放特别希望做一档关于团队故事的节目。

在众多呈现团队故事的方式中,孟天放的团队选择了演讲。她解释道:“因为演讲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用演讲来表达观点、个人故事,是面对用户最直接的方式。”在研究演讲节目时,孟天放发现了一些不足:那些优秀的演讲者和演讲内容,在传播性上往往非常弱,在触达用户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如果做演讲节目,如何突破和创新?”这成为他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他们确定了这样的呈现方式: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行业大咖,和他的朋友或团队成员,组成一个演讲小组,以演讲或对话的互动模式,与观众分享他们的个人故事。

生活服务类节目创作报告_节目制作的心得体会_生活服务类节目制作心得

与其他节目不同的是,@人人有约推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90分钟的现场录制,另一个是30分钟采用故事化剪辑的精简版。将传统演讲节目如此升级,不难看出孟天放团队的智慧:“我们用30分钟的强逻辑吸引、打动用户,沉淀下来的用户再读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垂直精准的用户。”她强调,“我们用产品逻辑来完成整个内容的互动。”

“我们有些固执,不做表演演讲”

“‘@人人’是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节目首席内容策划王浩开玩笑地指出了节目的本质:“节目真的只有实用的内容,没有别的!”为了保证节目整体的呈现效果,孟天放和王浩用大剪辑比例,把最简单、最实用的内容推送给用户。

这源于创作团队对节目形式的全新探索:如何把5个连续8-15分钟的单场演讲和一场总时长超过90分钟的线下活动组织成一档好看的节目,如何设计时长和传播力,都是孟天放团队要解决的命题。与很多用比赛来解决问题的演讲节目不同,“我们有些固执,不想呈现比赛。”王浩说,“比赛有时候会干扰用户对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我们只想呈现更纯粹的内容。”他强调,“有些节目是在表演演讲,我们要做真正的演讲。”

但现场演讲有其魅力,荧幕自然会削弱这种魅力。于是,一切难点都出现了:如何保证演讲的观看体验、强化荧幕表现力、保证内容逻辑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穿插按照个人叙事逻辑完成的剪辑思路。”但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异议”频发的时代,如何凝聚共识、寻求认同。

“强化共识的内容逻辑,让故事按逻辑进行。”在一个大主题下,不同的演讲者从不同的维度出发,交织各自的观点,最终呈现一个故事。在介绍解决方案的同时,王浩也简单描述了操作流程:首先找到Team Talk的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发起组建意见团队并寻找合适的成员,再次打磨观点和稿件,之后录制、剪辑、编播,最终在线上呈现给用户。

无论是李小萌团队带来的儿童教育,马东团队带来的中年油腻,还是协和医院团队带来的安宁疗护,都是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布局,再通过故事化剪辑进行简化,向观众传递着新的知识,实现了碎片化时代整体意义的传递。

其中,金句作为一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助推了节目@人人有声的整体传播力。王浩对于金句的运用颇有心得:“当金句和主讲人同时重叠的时候,就挤掉了观点;大量的金句加上节目的剪辑方式,就形成了节目自身的气质和风格。”

“我们将继续保持警惕”

孟天放的团队显然对这一创新带来的市场反馈并不是十分确定,这一点从节目的小规模策划就可以看出来。“从数据上看,说实话,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孟天放的团队备受鼓舞。“节目模式出来后,‘@人人’的流量大概比同平台同类型的头部演讲高出5到10倍。”而且,节目在社交媒体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对于一档话题性强、观点性强、表达力强的节目,《@每个人》第一季在嘉宾邀请和选题标准上都有所针对。“只有跟时代痛点、时代议题相关的人,才有资格站上舞台,符合演讲本身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节目的地方。”王浩补充道。

通过《@人人有约》第一季,用户对这档节目的内容、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得到用户的认可与期待后,孟天放的团队已经开始着手筹备第二季。在第二季中,孟天放希望能够向用户展示演讲准备的过程,比如嘉宾为什么要演讲、团队成员是如何选拔的、团队共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季我们做的还不够,希望在后续的节目中做得更好。”

面对互联网节目的新特点,曾经是传统媒体人的孟天放也在转变思维,“确实有违原作的惯性。”不过,这也让她对内容制作有了更多的热情。在她看来,虽然这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但用户还是迫切需要好的内容。“我们希望这种相对严肃的演讲节目,不仅能让用户爱看,还能让他们在生活中用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在做@大家的过程中,王浩一直在问自己,进入媒体行业的初衷是什么。所以对他来说,@大家是一次回归初心的尝试。“这个世界不缺内容、不缺技巧,缺的其实是真诚的东西。”提供有用的信息,是@大家真诚的表达。

“我们会继续执着地做这件事!”这是孟天放团队的心声,让“@Everyone”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毕竟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还有很多人还在迷茫、还在不知所措!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7/908/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