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老酒的先驱,从路边摊到最大专卖店,饭店酒馆争相订购

时间:2024-07-11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即墨老酒:秉承千年工艺 弘扬“国粹”文化

即墨老酒是纯粮酿制的米酒,以小米为原料。在青岛,即墨米酒也被称为老酒,比花雕酒更胜一筹,被称为“北派米酒”。如今,即墨老酒已成为地方保护商标,代表厂家有“即墨”、“苗福”等。

即墨地区酿造米酒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称“老酒”。相传田单以火牛阵战胜敌人庆祝胜利时,所饮的便是即墨产的粮食酒。有文字记载的即墨米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

过去即墨米酒以个体作坊酿造为主,由于即墨米酒色泽棕褐透亮,醇香浓郁,具有补气养身之功效,物美价廉,深受民间喜爱。清道光年间,即墨米酒品牌已享誉全国,各地畅销。米酒因窖藏年份不同,价格不一。酒的精华称为“老干榨”,所以即墨米酒又叫老酒,“老”就是“老干榨”的意思。

山东即墨:即墨老酒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当时即墨县最盛时有酒铺500余家,年产酒量达百万斤,成品主要供应即墨地区(包括青岛)和省会济南。即便在解放前社会动乱、民族工商业衰落时期,据1944年《青岛特别市即墨酿酒业调查表》记载,仍有17家有名(商号)的酒坊在营业。规模最大的是即墨县西阁的“同和站”,年产酒量达5700斤,规模较小的“元兴泰”、“中和馆”等也都有5000斤左右的产量。

其中,沙岭村还有一家酿酒作坊,老板是沙岭村当地人。老板出身贫寒,最初没有本钱,在村口烧水,卖水给南来北往的商旅人,让他们停下脚步解渴。赚到第一小桶“金子”后,老板便开始想着做点别的,一边卖水,一边开始卖一些包子头火烧饼,也经营些日用品。

日本侵华占领青岛后,沙岭庄一带兴建了许多纺织厂,也有民族资本家自己投资兴办的企业(这些就是今天的民族棉纺厂系列,青岛是上世纪全国三大纺织工业城市之一,以“上、青、田”三个纺织厂闻名),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南方的织工也很多。

当时,为了方便货物进出,许多纺织厂都接通了铁路,沙岭庄还专门修建了一个车站“沙岭庄火车站”。由于当时的运输工具都是手推车、独轮车等,装卸货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沙岭庄一带一下子热闹起来,成了人力和货物的中转站。当时还修建了一条从大水青沟到沙岭庄的专用公路,叫“大沙路”,以两地命名。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周边粮食供应不足,店主聪明了,在原有摊位的基础上,加种时令蔬菜和米面酱菜,因为瞄准了市场需求,生意越做越红火。慢慢地,露天摊位就转型成了店铺,店名就叫“福兴永”。从此,“福兴永”作为一家标准的杂货店正式诞生。

山东即墨:古城魅力文化吸引全球游客

都说国家太平是人民最大的幸福。1937年,日本鬼子制造了七七事变,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很多工人无法专心生产,纷纷逃离青岛,返回家乡。即墨市很多作坊、商店无法继续经营,纷纷倒闭。“福兴永”也不例外,生意日渐衰落。

当时的购销并不是货到后马上结算,而是先赊购再结算,就像茅盾先生的著名小说《林家铺子》一样。双方手里都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钱财的收支。年初店家把货品清单交给供货商,年底店家和供货商按照实际供应的货品结算货款。沙岭庄的店主是小本经营,没有钱赊购,也没有货品卖出,无法生存。

直到战争结束,青岛回归祖国,“福星永”重新开业,在原有百货大楼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酒类销售。由于青岛多山,地瓜成了填饱肚子的主要作物。当地农民利用相对丰富的地瓜酿制米酒,但地瓜酒口感苦涩,容易醉,只能作为“土酒”解馋。

沙岭庄生产的“福兴永”米酒以小米为基本原料,口感醇厚,酒味浓郁。米酒所用的酒曲是经过多年摸索研制而成,是“福兴永”的绝密配方,更是“福兴永”米酒的灵魂,从未外传。米酒在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后,成为“福兴永”最出名的产品。

青岛风光:海之魅力

为了扩大销售,“福兴永”在青岛最繁华的中山路一带北京路设立营业部,酿酒厂仍在沙岭庄。原厂酿好后,工人们再运到城里的北京路销售门市,再向市民销售,既有零售,也有批发。附近大大小小的饭馆、酒馆里,很多都备有“福兴永”米酒。在民族工商业短暂的岁月里,“福兴永”的品牌在整个岛城都享有盛名。很多市民说“无酒不成席”,说的就是“福兴永”米酒。

鼎盛时期,福兴永有专职经理兼会计,车间工人数十人。为了方便联络,福兴永还安装了电话,用于联系订货、发货事宜。需要注意的是,当时青岛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和名人达官贵人会安装电话。当时的电话号码只有两位数,可见电话的稀缺,也可见福兴永的繁华。

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从沙岭庄到北京路,唯一的选择就是火车和马车。沙岭庄到中山路相隔十几公里,大批量的货物只能靠火车运输。如果数量不多,车间负责搬运货物的工人一次要搬运五六十公斤左右,用马车或手推车送到预定的饭店或民众手中。

隆福寺长明灯楼位于廊坊博物馆中心 探秘廊坊古文化(三)

即墨老酒的饮用方式与南方的花雕不同,一般是趁热饮用。包装容器也是小罐子,用锅、水壶加热或煮沸,冬天加姜片。过去的饮用方式是用燎壶(青岛地区的一种特殊称谓,通俗地说“燎”就是快速通过火焰上部加热的意思,也指比较快速的普通加热)。这种壶一般用锡或铝制成,可直接放在炭火上加热,加热后分入瓷酒壶,外面要套上布袋或小藤篮保温。饮用时,倒入酒杯中即可。

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福兴永”米酒作坊转制为国营企业。国家统购统销时期,粮食实行计划销售,凭票供应的粮油副食品只能保证日常消费,酿酒资源并不充裕,各类民间酒坊基本消失。经营了几十年的“福兴永”及其优质的米酒也永远消失在青岛的历史上。

据说“福星永”的老板养育了九个孩子,培养了五个大学生。要把一个简陋的水摊发展成胶东半岛著名的酿酒企业,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灵活性。“福星永”的经验可以作为商人的榜样。如今,在海云寺一侧的民俗街上,“福星永”的门面已恢复原貌,你可以进去参观,品味一下过去的味道,留给后人回忆。

《石头大师的焦傲笔记》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于作者的家乡。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给我留言。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石头大师的教翱笔记》——原文)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7/896/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