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尔滨”,还能火多久?

时间:2024-07-04 阅读:16 评论:0 作者:admin

南方小土豆,明年你还会来吗?

如果说玛迪尔冰棍销量是中央大街的晴雨表,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方小土豆指数”则是整个哈尔滨文旅人流的晴雨表。

这两个数字自2024年初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麦迪尔冰棍元旦三天销量就达10万支,近期日均销量也在2万支左右。”麦迪尔集团营销总监刘福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入行十余年,今年也是“季节性网红”冰城左右歌迎来南方游客最多的一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西边、离入口最远的舞台上,每天下午和傍晚,上千人随着“左右歌”摇摆、呐喊。一眼望去,都是戴着浅色毛绒帽子的“南方小土豆”。安保人员在舞台周围围成一圈,脸几乎贴到第一排观众的手机直播架上。“至少有十几个直播间”,左右歌估计道。

他比谁都明白这股热度带来的反差:2022年底,冰雪大世界刚开门,跟他一起跳“兔子舞”的游客只有7个。整个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也明白这一点,正在精心培育这股“迟来的热度”。

哈尔滨音乐公园广场上红遍网络的大雪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天,各部门、各机构都有专人审核旅游投诉意见,整理各类举报信息,有问题会立即发现、立即落实。”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舆情发酵之前,处理工作已基本取得成效。

谁也没有想到,粗犷的东北人能提供如此细腻的服务。当地人开玩笑说:“二斌,你让我感觉怪怪的”,恰恰证明服务到位。马迪尔文旅投资集团一位负责人感慨:从火爆前的准备,到现在的舆论回应,“没有忽视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

外地游客眼中的哈尔滨是一座“宜人的城市”,而940万哈尔滨市民则重拾了久违的自信和存在感。“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城市也是如此,哈尔滨的火爆不是昙花一现。”左右阁说,“从1963年第一届冰灯会到现在,这条冰雪之路已经走过了61个年头。再加上历史积淀下来的欧式建筑的华丽,哈尔滨人热情的性格,在这样一个‘西化’的北方城市,有如此踏实的人民,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又怎么会火不起来呢?”

形似“二斌”

每天晚上八点半,左右歌在冰雪大世界的演出结束后,线下线上团队连夜开会,审阅节目内容,优化直播。不同于原来的“自编段子”,现在的每日短视频内容也开始紧跟社会热点。

“现在每天都在学习。”左右兄弟本名姜克东,曾是一名婚礼主持人,2011年开始以主持人身份亮相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的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户外长时间站立很困难。他最初想和观众一起热身,但又怕“跳”会摔倒,就把大家熟悉的兔子舞改成了“左脚、右脚”式。后来,观众习惯叫他“左右兄弟”。

1月14日,数万人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尽情狂欢。图/视觉中国

葛左右出生于工薪阶层家庭,性格朴实,说话直接,“但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我过于写实的一面。”如今曝光度更高了,葛左右觉得需要收敛自己平时大大咧咧、没教养的一面。

不仅仅是左右哥,整个哈尔滨都在“自我优化”,扭转外界对东北“淳朴粗犷”的刻板印象。

这场城市形象的“爆炸式转型”始于去年4月,“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多次动员”。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促进会一位会员单位负责人说,去年4月初,黑龙江在京文艺界、体育界代表被召集开会讨论,“为家乡发展共同努力”。2023年暑期,文化旅游部门将照常组织艺术家“回家乡避暑”,宣传“龙江”,把龙江市从“旅游中转站”改造成“旅游目的地”。

2023年的旅游推介会更早启动,受到的关注度也会更高。哈尔滨极地公园董事长田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往都是省级文旅部门组织企业到南方推介,重点是冬季冰雪旅游,一般只让企业市场部经理随行。但去年,夏季旅游推介从4月初就开始了,动员各单位、企业负责人参加。推介首站就是广东,当地文旅厅工作人员有预感:“黑龙江今年起步真早,看来文旅方面会有大动作。”

8月中旬,哈尔滨市文旅“大动作”正式公布,哈尔滨马迪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下称“马迪尔文旅集团”)成立,被认为是哈尔滨此次成为顶级网红的幕后推手。

马迪尔文旅集团以“百年品牌”马迪尔为龙头,运营管理着冰雪大世界、太阳岛景区、亚布力滑雪场、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冰灯文博会、索菲亚大教堂、老犹太会堂音乐厅,以及酒店、餐饮、购物等旅游产业链上的市属国有旅游涉企,覆盖了本次“伊尔滨”突围赛的核心文旅资源。

马迪尔文旅集团坐拥全国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在哈尔滨落地,取得了初步成功。

2023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开园当天,3小时预约游客突破4万人次。由于人数众多,“大滑梯”等热门项目排队时间过长,引发游客不满,有人在现场高喊“退票”。哈尔滨市文化旅游局随即赶赴现场督导,当日暂停售票,退还部分游客费用,并承诺予以整改。次日,冰雪大世界发布《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公开致歉,称“将深刻反思服务不善,连夜整改”,并列出详细整改措施。

“退票”事件的妥善处理,标志着哈尔滨开始走红。舆论风向一转,网友开始为景区“讨回公道”。元旦假期,哈尔滨共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

相比个体企业,“集团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力和底气调动起来”。马迪尔文旅集团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冰雪大世界开业后,集团中层管理人员全部调入园区,负责大滑道、摩天轮、演出入口等服务工作。“他们有经验,有责任心,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是集团化运营能带来的人才优势。”

运营策略也是学习去年网红城市淄博的做法。“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该负责人说,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是商业运营面临的问题。大数据给出的答案是“人从流量入口来,钱从消费价值来。”

“你看视频下面的评论,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贴什么。”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静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说,有游客留言说在索菲亚大教堂拍照时如果有月亮就更好了,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人造月亮。还有游客说哈尔滨太冷了,所以我们建了很多小温暖屋。今年冰雪大世界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比以往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最受欢迎的“大滑道”由往年的8个滑道增加到了14个。

马迪尔文旅集团负责人坦言,他们现在开始探索新的玩法:打造核心IP、提供情感价值、构建消费场景,从而形成文旅服务的商业闭环,“细分市场、吸引目标客户,用小药治大病”。

哈尔滨冰雪世界公园的游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媒体时代的游客也是传播者,随着热点话题和流量的加入,“哈尔滨”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其实,早在去年6月,哈尔滨就已注意到舆情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哈尔滨极地公园率先推出“服务星级”评定。极地公园董事长田力坦言,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尊重游客的表达权利,“把不满留到线下,而不是放到线上”。这一“化解潜在舆情危机”的经验很快得到有关部门支持,号召全省200多家景区前来调研学习。

1月13日,哈尔滨天利出租车公司对一名司机停职15天,停职期满后将解除合同。就在前一天,有游客投诉“打车2公里收费50元”的问题,哈尔滨市交通局核实事实后责令司机向乘客道歉。处理速度之快引发广泛关注。

回应文旅投诉的“哈尔滨速度”并非孤例。1月22日,有网友发视频反映“1680元旅游团早餐吃粥包子”的问题。第二天,哈尔滨市道里区文体旅游局发布通告。经过调解协商,涉事旅行社与游客达成和解。

“一旦发现问题,集团迅速调集最优秀的人员,处理危机、化解舆情。”马迪尔文旅集团负责人坦言,回头看,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的妥善处理,成为今年冬季哈尔滨客流量激增的转折点。

“宜人城市”的界限

“不老财”来得突然,即使做好了准备,很多商家还是不知所措。

中央大街小巷的老俄华侨私人餐厅门口,挂着主厨娜塔莎阿姨和综艺节目《欢乐出发》嘉宾的合影,游客到店时对照“跟综艺节目一样的旅游线路”打卡。

“我们预计用餐游客会增多,但这么大客流量根本应付不了。”店长李小梅说,每天早上7点开门,门外就有游客排队,他们领号后留下联系方式,一边在中央大街漫步,一边等待通知。“店里几乎每天都爆满,最长的一次等了两个多小时。”

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的网红烘焙店,生意火爆到“无法接受预约”。最受欢迎的教堂造型慕斯蛋糕,店内只能按号点单,每天限量100个。销量比火爆前增长约4倍,员工也从13、14人增加到20人。店长郭金鹏坦言,后厨的厨师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已经达到体力极限。手工蛋糕无法量产,面对“铺天盖地的财富”,“确实难以应付”。

1月12日,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旁的一家甜品店推出了一款与索菲亚大教堂造型相同的蛋糕。图/视觉中国

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的宜宾楼,也成为游客“补货”的首选。排队结账的顾客几乎都手拿一顶毛绒帽子。店门口的展示台上,补货员挤过人群,将一筐筐帽子、手套、围巾倒进特卖彩车里。防寒用品的争夺异常激烈。从教堂附近的地摊,到中央大街的旅行社、纪念品商店的橱窗,都挂满了“南方小土豆”戴的白色帽子。

去年淄博烤肉爆红后纷纷开店的场景,正在哈尔滨街头重演。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15日,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等景区周边新登记经营主体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松北区、道里区住宿类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950%、1175%,增幅颇为惊人。

“好不容易等来的人流,要先抢。”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老俄侨私房菜咖啡厅创始人宋兴文说,虽然跟风市场存在非理性因素,人流突然涌入令很多商家措手不及,但哈尔滨这一轮火爆给当地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带来了信心和活力。

1月6日,“小糖橙”在哈尔滨极地公园与企鹅互动。新华社/

他的感受很有代表性,多年来,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哈尔滨一直留不住年轻人,人均GDP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垫底,近3年来客流进一步减少,“大家都屏住呼吸”,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

“整个哈尔滨市的人都在努力宣传自己的家乡,大家都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左右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全心全意地善待每一个人,这就是哈尔滨人的性格。”

除了献出心肺,还有“掏空家里的口袋”。今年,哈尔滨市政府不断为游客搞出新花样:头戴狍子角帽的鄂伦春族在中央大街游行、从沈阳借鉴的凤凰飞天秀、冰雪嘉年华上的可爱雪狐,还有人造月亮、踩冰飞马、热气球、交响乐团……

“冰雪大世界单个景点建设成本惊人,重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投入更是惊人,连续上热搜的背后,是难以言表的投入和努力。”《黑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一语道出了问题的症结。随着哈尔滨的热度不断攀升,更多的讨论浮出水面,“免费热度还能烧多久”是核心话题之一。还有博主指出,“铺天盖地的奉承和幼稚的网络营销,正在逐渐失去界限。”

距离中央大街约30公里的伏尔加庄园,今年冬季客流量和收入较疫情前同期至少增长一倍。前不久,一个车队联系到伏尔加庄园,提出“免费接送”合作方案,条件是车上必须贴上“伏尔加庄园”的标识。

1月7日,游客参观伏尔加庄园。新华社/

“要把客流转化为经济流,合理拉动经济,就应该让司机赚钱,为什么要免费?应该鼓励更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作。”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敏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走“宠游客”路线的哈尔滨,同样面临“如何平衡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需求”的难题,更现实的是,当地人“因爱而生”的免费服务和热情招待还能持续多久?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名工作人员坦言,站在舆论中心,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越是热门的城市,背后的政府部门就越“谨慎”,只能“少说多做”。

比起打造一个过于完美的“超级友好”社会,游客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个能够标准化服务、明码标价的目的地,而当地民众的满意度或许才是检验“可持续性”的唯一标准。

重新发现“东方小巴黎”

守在冰雪大世界门口的网约车司机老廖,一生只去过冰雪大世界两次,一次是小时候,另一次是几年前带儿子去。

“冰灯随处可见,但本地人不凑热闹。”老廖说,外地游客的订单主要集中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他把市区最热闹的景区游客送到十多公里外的清静街道,仿佛穿过了网络滤镜,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哈尔滨确实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从1963年第一届冰灯会到现在,哈尔滨的冰雪之路已经有61年了。”左右葛还记得1992年第一次看冰灯的细节。兆麟公园冰灯会的门票是20元,滑梯要另外收费。当时他才6岁,父亲一个月工资230元,全家为了看冰灯花了80元,这相当于一个刚毕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20世纪90年代初,哈尔滨还沉浸在辉煌的旧梦之中。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朝鲜战争爆发前,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哈尔滨进行了“南厂北迁”,当地重工业比重和工业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一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0个工厂、13个项目安排在哈尔滨,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到1978年,哈尔滨的GDP进入全国前十名,东北地区有6个城市进入全国GDP前二十名。

“80年代最流行的15首歌曲中,有两首来自哈尔滨。”东北石油大学教授宋要武从小在哈尔滨长大,当地方言叫他“老哈”。他记得,很多人听完《在太阳岛上》和《欢乐歌飞出浪尖》,就来到哈尔滨探寻“太阳岛在哪儿”。

“那是当地人野餐的地方。”宋要武说,周末,当地人带着录音机、羽毛球到岛上度假,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摆上一盘红肠,配上几碟腌菜,“真是本土与外国的结合。”“哈尔滨人讲究吃、穿、玩,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很大。”

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哈尔滨的城市传奇比深圳早了近一个世纪。19世纪90年代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俄国人的到来,让哈尔滨成为繁华的“东方小巴黎”。胡适总结道:“俄国人最初经营哈尔滨时,已计划将其打造成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城市,一切文明设施一应俱全;几十年后,哈尔滨就成了中国北方的上海。”

1月3日,哈尔滨松花江冰雪狂欢景区江面上举行由冰块和灯光组成的开放式“冰灯秀”,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拍照。 新华社/陈聪摄

移民到哈尔滨的外国人,并不仅限于修建铁路的工人。战争时期,大批俄国中产阶级家庭、上层贵族和资本家沿铁路逃亡到哈尔滨。俄国移民一度占到哈尔滨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带来了巴洛克式建筑、现代商业、教育、医疗和欧式生活方式。

俄罗斯犹太人约瑟夫·卡普斯在“中国街”上建造了哈尔滨第一家涉外酒店,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内隐藏着20世纪初最时尚的电影院和豪华舞厅,酒店被命名为“玛迪尔”,意为“现代、时尚”。“中国街”后来被称为中央大街。

俄罗斯“远东商业先锋”秋林商贸公司进入哈尔滨后,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曾是一代人心目中“最有保障、最有前途”的职业,更是地位和修养的象征。所有进出秋林的员工都要“着装整齐、举止礼貌、热情周到、站姿优雅”。

“你能想象一个在老八多卷烟厂当童工的山东孩子,自学俄语,积累资本,最后成为一家国际餐厅的老板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兴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07年,宋兴文在编制《哈尔滨美食地图》时,开始收集哈尔滨老餐馆的牌匾、照片、小票、菜品、餐具,探寻老字号餐馆背后的故事。从一千多件文物中,他无意中拼凑出这座城市居民一百多年的生活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哈尔滨就像是当时的美国西部,充满了机遇。”

1911年建成的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也催生了哈尔滨的另一张名片——音乐。出于对故乡的怀念和对音乐的热爱,俄侨们陆续在哈尔滨创办了音乐学校,到1962年已建成近30所。首届哈尔滨夏季音乐会比冰雪大世界早两年举办,浪漫的哈尔滨人还首创了阳台音乐会。

2020年秋天,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读书的新疆塔城小伙阿廖沙来到哈尔滨,背着手风琴在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演奏,也在河边散步。“随处都能听到旋律,家家户户都有钢琴、手风琴,音乐是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不愿意说哈尔滨现在的火爆是一年之计的结果,城市现在的变化是几代人积累的结果。”宋要武说。1999年底,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在自然环境中对传统冰雪文化进行创新,开设了“冰雪大世界”。2011年前后,哈尔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松花江两岸的城市骨架。这座城市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往往被外界忽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不断为这座城市提供人才和文化滋养。

“哈尔滨筹备多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哈尔滨”热度下滑,宋要武并不担心,在他看来,此次城市热度“让更多人看到了哈尔滨的多重价值”,备受重视的“哈尔滨”重拾了发展的信心。

会不会是“东北的春天”?

今年冬天,哈尔滨还没热闹起来,阿廖沙就决定留在哈尔滨创业,他的面包店就开在中央大街的小巷里。

阿廖沙生长在一个多民族家庭,对继承俄罗斯祖先的文化传统很感兴趣。他喜欢拉小提琴,会跳俄罗斯踢踏舞。阿廖沙喜欢哈尔滨的老房子、气候和城市的音乐氛围。

“疫情过后,民众急需经济发展,政府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和规划,民间力量和互联网的推动,共同促成了这次旅游的火爆。”宋要武说。出租车司机的日收入从原来的三四百元,提高到现在的七八百元。他们发现,“给乘客提供的服务越好,收入就越高”,经营理念和逻辑也发生了变化。

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是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普通民众,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把自己当成城市形象的承载者,自觉为城市增光添彩,提高自身自律性,“这是转变的开始”。

1月25日,哈尔滨中央大街游客如织。记者富田摄

“我们被忽视太久了。”一位在伏尔加庄园工作了8年多的员工说。公园经历了两年的洪灾、三年的疫情,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最困难的时候,公园甚至贷款给员工发工资。直到这个冬天,整个哈尔滨从上到下都在尽最大努力维护形象、改善服务。

东北民众的集体意识超过很多其他地区,前两次“东北振兴座谈会”都提到了“东北担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任务的重要使命”这一前提。

“在关系到国家粮食、工业、能源、生态、国防安全的地方,很难推行完全充分的市场机制。”曾任哈尔滨市招商局局长、广电局局长的宋要武深知,人才和资金两大因素无法按照市场规律流动。这种差距和矛盾,导致东北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落后。改革开放后,东北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40多年形成的格局,不是轻易就能打破的。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处于“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经济体制下。“优点是基层动员能力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缺点是对政府依赖性比较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宋要武到温州调研时看到,一个小小的打火机都能有自己的商会分会,绍兴一家窗帘床上用品企业出口到欧洲,工厂门口国旗旁边还悬挂着欧盟旗帜。在这样的商业传统下,支撑商业的金融、法律、咨询等行业充分发展,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是商业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不是靠一次‘爆炸’就能实现的彻底转变。”

在东北部,许多资源分配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同时改善业务环境需要使私人经济室开发如何平衡矛盾 - 首先在某些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文化旅游业。

根据哈尔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最新消息,哈尔滨将在2023年获得1.35亿游客,这座城市将实现1692.5亿元的旅游业收入,而旅游者的数量和总旅游业的总数增加了145.78%,而互联网则分别在互联网上增加了239.03%的范围。

但是,目前,在Harbin流行的情况下,Harbin只有30多个五星级的酒店兴高采烈的食物,旅行,购物,娱乐和其他领域将受到更多的资本关注。

过去,政府负责吸引投资,但是在哈尔滨(Harbin)流行之后,当地企业开始接近“商业领导的投资”模式,以吸引外国投资。

在去年,在旅游业的驾驶中,哈尔滨机场在该国的乘客吞吐量上排名第22,但在旅游业中排名前20。投资。

他希望看到更多的是,更多的资本将集中在哈尔滨大学的科学研究结果上,实现创新成果和资金的融合,开发好的项目,创造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以实现人员的回归并使“回家”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于2024年2月5日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第1128号杂志上

杂志标题:奇怪的“哈尔滨”,真正的哈尔滨

记者:李明兹(limingzi@chinanews.com.cn)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7/630/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