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融合:困难在细节中

时间:2024-07-21 阅读:16 评论:0 作者:admin

1月6日,戴珊出任中国数字商业总裁六天后,宣布淘宝天猫全面整合。自此,阿里巴巴集团两大核心业务群被拆分,形成用户、行业、平台三个中心。

对于大多数阿里巴巴员工来说,阿里巴巴内部很少有调整,能让大家感觉到这是“大势所趋”、“必然”。

当然,他们的潜台词也可能是问题已经发生,并且已经被注意到了。

合并的反义词——“分工”就是原因。一位阿里营销线员工提到,过去淘宝和天猫的人各自为政,很少交流,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一位服务商则觉得,淘宝和天猫原本的行业运营逻辑是冲突的,前者想吸引更多商家,后者则追求流量效率最大化,鼓励优胜劣汰。

此次调整意味着,2011年以来刻意区分个体商家与品牌商家的组织架构将走向终结。

淘宝成立于2003年,已有18年历史;天猫脱胎于淘宝,也有10年历史。作为这家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两者贡献了阿里巴巴80%以上的营收。

《晚点LatePost》获悉,2021年12月30日,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在管理层会议上正式宣布停止以GMV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这预示着阿里巴巴这两大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业务将迎来产品、规则、服务和运营机制的变革。

从两大事业群到三大中心的变化,是阿里巴巴在压力加大、增长时代结束的背景下,更加彻底地自我审视,从消费者角度重新设计和梳理业务的结果。

时隔两个多月,大框架下更加具体的变化已经开始。据了解,春节前,P9级别业务负责人的调整已基本完成;春节过后一个月,各部门进入规划阶段。

新的战略和目标正在如火如荼地制定中,有的已经准备就绪,等待层层落实;有的仍在不断微调,计划将于财年结束前最终敲定。

淘宝和天猫拥有独立品牌,但处于合并行业

《晚点晚报》了解到,从市场部层面来看,淘宝和天猫的品牌还是会独立,张勇在阿里内部CEO面对面“果汁会”上分享,强烈建议戴珊保留两个市场部。

他表示,过去用户对两个品牌印象并不深刻,因为淘宝和天猫在决策因素、履约、售后服务等方面并无区别。未来两个品牌的特色和差异化,应该不仅仅来自于产品本身,还包括全方位的体验

不过,从沟通策略来看,一位市场从业人员透露,在未来的变化中,天猫与淘宝的关系已经更加清晰。

在品牌独立的前提下,淘宝、天猫的行业运营合并更加彻底:一个行业只有一个负责人,实行品类总经理负责制。

《晚点LatePost》了解到,调整后的行业一号位中,包括了原天猫行业负责人,如负责消费电子的何春雷(花名炫清)、负责家装家居的许忠(花名恩忠)等。

何春雷此前于2018年至2020年担任天猫生鲜总经理、天猫移动数码行业总经理。2021年,在原消费电子家装事业部负责人吹雪执掌天猫整个行业后,何春雷出任消费电子事业部负责人。

徐忠曾任天猫消费电子、数码娱乐及汽车用品事业部总经理,2021年出任天猫家装事业部总经理。据了解,新家装家居产业是由天猫家装、淘宝集有家、美瓶美屋原有三条业务线合并而成。

调整后的行业一号位中,还包括原淘宝行业人士,比如负责时尚的陈丽娜(昵称乔乔)。在服装领域,被称为“市场店”的淘宝店,原本在规模和重要性上与天猫的品牌店不相上下。此外,原天猫服装行业负责人一年多前离职。天猫大行业一度被拆分成男女装、时尚配饰等多个垂直行业,没有总经理一职。陈丽娜是阿里巴巴老员工,在服装领域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资历足以管理整个行业。

另一个重要行业“快消品”则由刚刚从天猫国际事业部调来的吕建梅(昵称萌谷)掌舵。吕建梅此前担任天猫服饰业务副总经理,后升任天猫进出口业务负责人、考拉海购COO、考拉海购CEO。此前负责快消品的陈希(昵称吉云)则调任阿里汽车业务负责人。

此外,去年增加一级类目后,宠物、潮玩也被打造为一级产业,单独设置经理;生鲜也被从“食品生鲜”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目前,整个淘宝产业中心有10多个产业。

过去,淘宝、天猫分业运营的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营销活动的割裂。阿里的行业运营通常以营销节点为主导,淘宝、天猫在同一个行业有各自的节奏,很难统一,只有“聚划算”这样的集团级营销IP偶尔能在一个行业里从头到尾协调商家,但这种协调通常是项目化的,很难积累和推动行业产品和业务的发展。

在双11、618等大促期间,两大独立运营体系也面临竞争。一位粉丝超过100万的淘宝服装商家表示,每逢大促,他们都要给天猫商家让路,流量被人为地向天猫倾斜。“不公平”是他们最深刻的体会。

在日常运营中,淘宝整体的流量权重也低于天猫店铺,加之这部分群体很难像天猫商家那样频繁购买钻石广告、直达快送(阿里线上付费营销方式)等付费流量,因此行业马太效应开始出现。

一位服务商认为,这种“不公平”的本质,是淘宝与天猫发展至今的运营逻辑上的矛盾。

天猫GMV是淘宝电商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蒋凡2019年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宣布希望天猫GMV在三年内翻一番,而2021年,刚刚以4.12万亿的业绩达成目标线。

淘宝网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主力市场,商家种类丰富,货源多元化,“万能的淘宝”曾是阿里巴巴的经营策略。

两种商业策略,同样的流量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公平的。从平台角度看,将流量向天猫倾斜,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淘宝生态的发展,当更多新平台出现时,就会面临商家的流失。

上述淘宝商家则觉得,相比之下,抖音的流量机制更“公平”,“只要你规律,每天坚持播,它真的会给你流量”。

回到行业视角,是合并的出发点。张勇表示,合并的目标是从行业特性出发,而不是单纯的淘宝和天猫划分流量。“某个具体类目最终的业务量,淘宝占多少,天猫占多少,应该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经济。”

品类总经理负责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在行业产品、营销、履约体验等方面可以做出更加符合行业特点的尝试。

方向是定了,但落实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做生意的人身上,困惑大于清晰。一位阿里员工表示,虽然规划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但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无论是从谁做主,还是从生态,还是从营收,从行业端解决问题都不容易。”

“好逛街”是流量源的新思路

淘宝生活服务类目_类目淘宝服务生活怎么做_淘宝服务类目怎么做

行业合并的目的在于减少内耗,但更大的背景是淘宝平台面临流量分发不足的问题。

一位服装商家表示,今年淘宝流量又减少了,现在他们店铺每天的销售额在4万元左右。相比之下,1月份在抖音开的一家更高端的服装店,目前通过直播,每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80万元。考虑到50%的退货率,最终成交额是40万元,是淘宝的十倍。

淘宝目前解决流量问题的思路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提升消费者体验。

观光网一位员工表示,组织升级后,可以确定的是内容是淘宝的大方向,但如何和观光网结合,目前还没有计划,目前的目标还是增加用户时长。

消费者体验是增长时代后平台的新思路。

早在2020年,这便是阿里巴巴试图解决的问题。当年11月13日,一名阿里巴巴员工在内网发帖称,自己在双11等的一款商品价格并非最低。他质疑天猫复杂的营销机制——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双11抱怨的来源。

类似这样的帖子在内网上还有很多,但这条帖子很少得到蒋凡的回复。时任淘宝、天猫、阿里妈妈总裁的蒋凡并不是一个喜欢在内网上交流的人。蒋凡回复称,消费者的价格感知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从双十一准备开始,他们就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会持续选派阿里员工与产品团队沟通。

但他也提到了彻底解决消费者体验问题的难度。“请大家理解,对于一个已经运营了17年的平台来说,这里面蕴含的技术实现逻辑、业务逻辑的复杂度可能是外界难以想象的。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我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技术方面的挑战在随后的一年里得到了部分解答,比如购物车容量的扩大、快递员取货码的更快显示、搜索后的商品分类等等,但业务逻辑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这关乎商家与消费者利益的平衡,关乎各个业务之间的平衡。换言之,在以GMV为导向、以增长为导向的前提下,很难实现“此消彼长”。

首页的资源争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里是商业化实现程度最高的地方,是平台最主要业务的体现,也是消费者最先来到淘宝的地方,三方利益要统一起来并不容易。

新构建的用户开发中心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晚点晚报》了解到,目前以用户为中心和以平台为中心的业务,大部分都来自淘宝平台与生态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由前唐星(昵称平筹)负责。比如搜索、算法就划归平台战略中心,而与用户相关的产品和战略则划归用户中心。

用户发展中心除了原有业务外,还新成立了首页与推荐产品团队,专门负责首页的产品运营和智能推荐。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未来阿里的战略重心会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体验思维,“产品端、规则端、服务端、运营机制都会发生改变。”

他解释称,之前的思路是在业务、部门之间做平衡、做选择,这是部门之间的竞争问题,但并不一定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现在大家的KPI、周报都开始要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说明解决了哪些问题。

《晚点晚报》获悉,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成立了跨部门的领导决策小组,专门解决“用户体验”问题。

在果汁聚会上,有淘宝员工问张勇未来一年要做的三件核心事情是什么。张勇说,他连三件都想不出来,只有两件,一是解决用户基础痛点,二是让淘宝变得更好逛。

好逛街是流量的来源,关于二者的关系,不少阿里员工都有类似的说法:

“谁对用户好、谁就获得更多的流量。”

“我们回到商业的本源,谁在产生流量?我解决了消费者的问题了吗?我解决得够好了吗?只有解决了,流量才会自然而然地源源不断。”

一位商家直言,“阿里巴巴必须改变,不管是买流量还是自创流量,一有流量就想马上变现其实是很成问题的,如果是功利性的东西,很难产生那种原生流量。”

近日,戴珊代替蒋凡在内网回应消费者体验问题,在多条反映买家体验的帖子下留言,并圈出相应负责人。一位正在内网售后维权的阿里员工在收到回复后表示,希望以后售后不用上内网。戴珊回复道:“我也希望如此,我们一起努力。”

淘宝与天猫分分合合十年

除阿里巴巴外,国内外电商平台几乎没有完全区分个人商家和品牌商家的例子,但回顾那段历史,一切也并非毫无根据。

淘宝最初是为中小卖家提供的交易平台,随着规模的扩大,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也随之出现。2008年,淘宝商城开始作为淘宝的一个子栏目出现,旨在甄选出质量和服务更优的商家。

到了2011年,由于双11的成功以及外部B2C潮流的带动,淘宝商城在架构上正式独立,当时的总裁是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的张勇。

但淘宝与天猫(淘宝商城)的分离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2011年10月11日,“反淘宝联盟”7000名成员聚集,采取有组织、统一的行动,攻击当时的品牌卖家,并集中提取现金,以压垮支付宝。该联盟成员人数最多时曾达到5.5万人。同时,一些卖家在淘宝总部大楼前打出横幅抗议。

此事后被称为“十月围城”。导火索是10月10日淘宝商城宣布续约并调整规则:技术服务费由之前的每年6000元提高至3万元、6万元两个档次;店铺违约保证金由之前的1万元提高至5万元、10万元、15万元。续约期限为规则发布后一周,费用需在12月26日前全额缴纳。

从商业角度看,阿里巴巴当时的选择可以理解。一是阿里巴巴电商需要更彻底摆脱“假货泛滥”、“服务低效”的印象。二是外部竞争环境下,京东、当当等B2C平台已迎头赶上。当然,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需要赚钱。

因此,尽管很悲惨,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淘宝商城的一位员工仍然觉得“这个策略是对的”。

2012年,在个体商家与品牌商家分离的基础上,淘宝和淘宝商城的品牌进一步分离,后者更名为“天猫”,并拥有了自己的slogan、代言人、独立的品牌设计等。

淘宝服务类目怎么做_类目淘宝服务生活怎么做_淘宝生活服务类目

但无线时代到来了,2014年,在其他策略失败的情况下,阿里巴巴开始借助集团的力量,打造移动超级应用“手机淘宝”。从那一刻起,淘宝和天猫的前端就再也没有真正分开过。

组织上也出现过短暂的“整合”,2015年,因为在行业内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天猫总裁王宇磊(乔峰)被解职,淘宝、天猫、聚划算一度交给张建锋统一管理。

年底,随着“小前台、大中台”新组织架构的确定,淘宝、手机淘宝、天猫划归零售电商事业群,交给张勇负责。2017年之前,淘宝、天猫实行班委负责制,由团队统一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产品、平台规则的重心被留给了淘宝去探索;而行业发展、品牌营销等更贴近商业的实践则几乎全部由天猫完成。

到了2016年,淘宝手机与淘宝网合并,移动端交易占比达到80%。同年,天猫与聚划算合并,成立快消品、电器家居、服饰等行业事业群以及营销平台、运营中心,被称为“三纵两横”。当年,天猫双11交易额突破千亿,达到1207亿元。

2017年,阿里巴巴步入鼎盛时期,市值同比翻番,达到近5000亿。年底,淘宝事业群、天猫事业群各有一位总裁,前者是蒋凡,后者是荆杰。

张勇在公开聘书中列举了各自的长处和贡献,蒋凡“对消费者和产品有敏锐的洞察力”,推动无线化、内容化发展,实现每个人的数据驱动发展;景杰“业务经验丰富”,“对客户痛点有深刻理解”。

这也是淘宝和天猫的核心使命。淘宝在产品化方向上不断发展,打造内容生态和新流量来源;在行业方向上,开始探索新奇特的东西,关注商家的丰富性。天猫把服务商家、实现极致商业化作为首要目标。在双11营销IP之后,天猫还推出了“超级品牌”“超级品类”“小黑盒”等多种营销业务,目的是为商家做双11以外的生意。

这是一种奇特的分离与平衡,最大的营收来自天猫,最大的流量来自淘宝。张勇也曾调侃,“我的理想生活在天猫,天猫生活在淘宝,这就是现实。”

这种割裂感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位天猫早期员工称,到了2016年左右,情况已经超出了淘宝和天猫分开的初衷。

当时阿里巴巴有淘宝品牌团队,但后来发现孵化一个品牌远不如引入一个品牌快速有效。于是,天猫在追求大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门槛越来越高,甚至堵住了淘宝商家升级入驻天猫的路。“当时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才能进天猫,在淘宝干了多年,发现进不了天猫。”

一位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淘宝商家也证实,他们原本想过开天猫店,但考虑到迁移的风险,“只能靠人工通知会员,而且可能只能转移50%”——于是放弃了。

在阿里巴巴追求品牌升级的这几年,拼多多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洞察和大量从淘宝转来的商家,悄然崛起。

到了2018年,拼多多已成为阿里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新对手,整合再次成为新方向。2019年3月,蒋凡兼任淘宝、天猫总裁,开始统一统筹流量与供给。

但与拼多多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在抖音切断与淘宝的外链、决定专注电商后,阿里巴巴在流量端再度遭遇打击。

整合还在继续。淘宝原有的用户商品、平台规则等业务被集中起来,搜索、推荐等技术业务逐渐统一交给唐星(昵称平筹),成为现在以用户和平台为中心的业务的雏形。同时也有技术与产业对接的尝试,比如2021年将搜索技术与产业结合,淘宝搜索商品后可以先展示款式分类,提升用户的决策效率。

到了2021年,淘宝、天猫事业群、淘宝平台、生态事业部的架构已经成型,届时原有的行业端如C2M事业部独立为淘宝特价版、闲鱼事业部,淘宝事业群只剩下时尚、家居两个尚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这构成了目前淘宝、天猫在产业上的合并运营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蒋凡在淘宝与天猫分离与整合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为什么现在?

更加彻底的互联互通和融合,需要足够的外部压力、更大的内部决心,以及合适的人才。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承受的外部压力显而易见,反垄断罚款给予的监管警告、TikTok电商的持续冲击都带来严峻考验。

一位前天猫员工告诉《晚点晚报》,2021年阿里部分行业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服装行业,很多中小企业因为流量成本太高而离开淘宝,加入抖音。

内心的决心,来自于阿里巴巴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现实:过去靠数字刺激业务兴奋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上个季度,阿里巴巴营收同比仅增长10%,作为业务核心的淘宝、天猫的客户管理费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增长逻辑已经失效,回归平台业务本源、回归用户价值、强调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增长”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位已经离职的阿里老员工对这种思维转变感到欣慰,“增长总有一个高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追求用户的回报、追求商家的经营体验是对的。”他甚至觉得,现在是阿里人重新找回曾经高增长时的实力与傲慢的时候了。

但回到行业和用户视角,进行更彻底的改革,需要处理很多人员关系,打破更多隔阂和壁垒。“你要有能力让所有人冷静下来,该让的时候让,该斗争的时候斗争,要和整个内部群体打交道,不管他们是新人还是老人,是保守派、改革派、激进派等等。”

这或许并不是蒋凡所擅长的。一位阿里员工觉得,蒋凡的思维更多是数据和技术导向,他在阿里的资历还不足以让他打破大小部门的墙。

戴珊是更合适的人选。她是阿里巴巴创始团队“十八罗汉”之一,员工编号11,在阿里巴巴从事过销售、人力资源和客服等工作。2017年主导B2B业务后,两年内营收和利润翻番。2020年开始,淘宝专卖店的增长,为她的成绩再添亮点。

接触过她的员工大多形容她为人亲切、体贴,“就像个大姐姐”,这种风格也延伸到管理上,“很有感染力、很有影响力”。也有人补充道,戴珊的温柔还体现在用人时给下属留有决策空间,信任他们的专业,不会自己包办一切,这样更容易带领团队在改革过程中顺利过渡。

戴珊过去的客服经历,也是阿里巴巴从“GMV增长”转向用户体验的关键。2014年5月,她接手客服部,至今已搭建了完整的客服体系。阿里员工评价戴珊,“MM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可以很冷静地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业务,因为用户永远没有错。”

据《晚点晚报》了解,戴珊上任不到三个月,其影响力已初显。

淘宝员工说,戴珊会从纯用户的角度审视业务,发现什么问题就扔到“用户体验”解决组,她的影响力渗透到了业务层面,用户体验潜移默化中成为执行者优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团队整体汇报方式开始变得不那么正式,更加平实,报告中如不要求用PPT,鼓励不要用,而是提前用word文档进行沟通。

“新官”戴珊也是一个不怀念过去的人,她的上级已经觉得,以前是这样的,现在就应该这样,并不适用于她。

但生产关系的转变只是第一步,对于大公司来说,有效的策略和执行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不少接受《晚点晚报》采访的商家表示,目前还没感受到变化,有的翘首以盼,有的在更多外部流量红利的刺激下,似乎兴趣不大。

本文链接: http://01280.cn/2024/07/1317/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欢迎 发表评论: